晴朗的天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tone1971111 数学博士学位;现从事图像处理、信号处理的算法和系统研究。

博文

科研:找到流泪的感觉 精选

已有 10409 次阅读 2012-9-5 07:59 |个人分类:科研随想|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科研, 流泪

前天跟一个工业界的朋友吃饭,他说了一句让我很有感触的话,他说,他喜欢各种系统创意,有时候看到好的创意的时候,他会流泪。还记得有一次看电视,龚琳娜(唱最难唱的歌(忐忑))在贵州组建一个歌唱团选拔民间歌手,她在听一个歌手演唱的时候,泪流满面。一个是工业界技术人,喜欢创新,一个是艺术家,喜欢艺术表现,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中,经常能够感受到流泪的感觉。这种感觉是我们作为科学工作者必备的一种感受,假如我们没有体验过类似的流泪感受,那说明我们如果不是叶公好龙,也是麻木的生活机器。当然,想找到流泪的感觉,其实并不容易,它需要很多条件。

 

首先、对所从事的事业极度的热爱。流泪是感情流露的高级表现,说明被感动,这是一种热爱的表现。我们做科学研究就需要这种热爱。如果我们像完成任务一样被动的从事科研,那我们的潜力和能力都得不到起码的发挥,也就谈不上有什么重要的贡献,而科研的过程变得更加疲劳和无趣。在现实中,我们有时候分不清我们眼前的工作是自己的爱好,还是生活的必需,这种感觉并不好。我们需要认真思考我们的兴趣所在,也可以认真思考我们研究的对象,想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去研究眼前的对象。如果我们觉得就是为了工作,就是为了某个名誉,那可能最终什么也得不到,白白浪费了大好的青春。

 

其次、深入的专业欣赏力。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只有看到了门道,看到了技巧或者思想所在,才可能被感染,最终被感动。可是能够看到真正地门道,就需要非常深入的专业鉴赏能力。我们如果功力不足,或者根本就没有深入的研究过一个对象,那么鉴赏力是不可能培养起来的。记得小时候看戏剧,每次都睡觉,觉得没有什么东西好看的,依依呀呀的半天,没说什么故事。现在想来,都是对戏剧本身不理解造成的,盲目的追求故事情节,而非戏剧中的各种表现技法和各种高难度的技术。做学问也一样,如果我们只看到别人发表并且被广泛讨论的理论而羡慕,那只是在看热闹。如果我们能够深切领悟到其内在的思想,并且放在一定的高度上进行欣赏,那就可能找到感动,甚至可能流泪。

 

复次、注意力的纯真投入。一个人可能在生活中需要面对很多事情,并由此形成复杂的性格和人格,但是在面对自己最关注的对象时候,就需要抛弃一切杂念,将注意力纯真的投入到对象中,就是常说的全神贯注,才可能体验到真正地感动。我们经常模糊了生活和事业的界限,有时候用生活的眼光来对待科研,有时候用科研的态度关注生活,这些或多或少都有错位的感觉。我们精力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做到对任何事都能百分百的投入,对很多事情只能做到应付。但是对待科研,就不能有丝毫应付,如果我们抱着应付的态度,我们将被科研应付,收获也就无从谈起。

 

再次、身体的健康。流泪的感觉是一种激情的表现,而只有身体健康的人才更容易随着感动而流泪。一个身体不健康的人,往往只对于悲伤有很大的反应,对于感动往往不那么敏感。人在面对激情的表现时,身体需要调动很多资源进行辅助,这需要身体很好的调节能力和反应能力。我们也看到人往往在二三十岁的时候具有非常高的创造力,也是由于身体机能达到了一个高峰,能够顺着我们的思想进行资源分配,等我们到了老年,即便心思有了,但是资源跟不上,就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常见现象。感动也一样。一个老年人很少被感动,不是由于见得多了,而是失去了对感动反应的生物学基础。

 

最后、心理的健康。在马斯洛的心理学中,健康的心理有很多外在表现,其中一种就是高峰的体验能力,而流泪就是一种高峰的体验能力。假如我们处于抑郁中,处于烦躁中,处于悲伤中,都不会获得类似的高峰体验。反过来说,如果排除上述因素之外,我们依然没有体验到这种高峰感觉,那么我们就应该反思我们的心理是否处于亚健康状态。在健康心理的支持下,我们从事科研才可能找到行云流水的感觉,才可能出现思想溢出的心流,否则我们可能感觉我们就是个科研机器,没有乐趣,甚至感受不到苦恼。

 

不管是做科研,还是从事艺术活动,我们都希望找到好的感觉,而流泪的感觉就是一种高峰体验,但是这种体验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靠幸运获得的。我们需要拥有对所关注对象的极度热爱,也需要深入的专业鉴赏力,注意力需要高度集中,身体需要能够很健康,而心理则更需要很健康。如果我们常常能够在科研上,或者在生活中,能够被感动,能够流泪,那么起码说明我们是在认真的科研,认真的生活,这样的科研或者生活或许更有意思。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6-609335.html

上一篇:科研生活:花开堪折直须折
下一篇:文艺的复兴是科学技术崛起的基础
收藏 IP: 159.226.21.*| 热度|

54 柳林涛 王善勇 许有瑞 许培扬 喻海良 郭胜锋 刘洋 蒋继平 武夷山 王丽 印大中 孙学军 陈志刚 罗汉江 王春艳 孔梅 赵宇 唐常杰 张长命 李璐 周能娟 孙长庆 肖振亚 葛素红 汪玉 朱新亮 陆俊茜 罗帆 曹建军 黄振宇 吴锦宇 陆泽橼 唐白玉 范丁丁 吕喆 张坤 谭密琴 黄继红 王继慧 陈福强 李宇斌 刘智 王永 曾新林 杨斌 刘天亮 张海权 westmidlands tib2012 neilchau 者仁王 anran123 htli fdd096030079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11: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