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的条件下如何创新是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在所有后进的国家都有类似性,而中国尤其严重。究其原因,是中国太大,落后太久,资源太少等原因。个人以为答案只有一个:从寂寞开始。
首先,创新要站在巨人肩上,但是要站到巨人肩上就要耐住寂寞。因为落后,很多东西都要从头做起。从头做起难免需要做很多重复性劳动,而重复性劳动是不容易被认可的。在这段时间里,需要忍受资金的压力,考核的压力,别人眼光的压力。尤其是现在一片创新的浪潮中,走重复性路线显然是吃力不讨好的活。但是,没有这个重复性劳动,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内在的东西。比如,中国的精密仪器,以前可以用工艺、材料作为借口,说中国不具备条件,现在,中国的加工能力和材料有了巨大的进步,可是国产的仪器一样没有。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没有非常强有力的团队深入的从基本的仪器开始做,积累里面的经验,掌握很多的窍门。如果要做这些,短时间内得不到资助。这就是寂寞。
其次,中国很大,具有大国综合症。比如,很多技术引进不来,敏感技术更是被封锁。这些领域我们的发展条件是无法和日本等国比较的。假如很多敏感技术可以引进消化,中国人的举一反三能力还是非常好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处在这个环境里,创新的难度就更大,很多情况下会走弯路。我们自以为是在世界自由的学术环境中,其实我们依然摆脱不了是中国人的这一点。大国和小国发展科技的路线是很不相同的。大国必须具备几个特点:学科的完整性,资源的完整性,队伍的完整性。这些完整性是客观要求的,不是我们愿意不愿意的问题。美国或者欧洲不愿意看到另一个巨无霸轻松地站起来。现在科技本身就是武器。所以,在做中国需要的课题的时候,就要想到短时间内和世界是有差距的,和世界同行相比,我们就不能很快的露脸,这也是寂寞。苏联的完整的工业和科学体系是中国的老师。这样的工业和科学体系建立只有苏联美国做到过。希望中国是下一个。
再次,中国具有特殊的文化和哲学,很多课题也只有中国才有。比如中医中药的问题。这些领域不能指望外国人帮你完善,只能自己去做。在中国没有学术界话语权的时候,很多成果不能登上所谓的大雅之堂如Nature等舞台。就需要慢慢的推动,不断地积累。在这个过程中也是寂寞。有些课题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取得小小的进展。
最后,历史上,任何国家的真正崛起都是随着科技的重大突破而来的(可以参考几次工业革命思考)。中国不能寄希望在现有科技的体制下简单的学习引进就能够成为领头羊,那不符合历史,也不合理。当大哥的就要有当大哥的威信。科学技术的能力就是威信。中国如果要想成为NO1,就要有科技上的重要突破。其原因在于,西方在这个工业革命中已经走得太远,我们后来者追起来要花的代价就太大。唯一的办法就是改变游戏规则。一旦某个科技方向被突破,现有的优势就不再是优势,大家都从头开始重来,中国的机会就会非常好,甚至有可能抢先。在做这样颠覆性工作的过程中,不会有很多人都来附和的,一定是寂寞的。
总之,要想做很好的创新工作,就不能指望总在学术界活跃,也不能指望每年都能有热火朝天的产出,更不能指望永远在聚光灯下闪耀。欲扬先抑,总是要一定时间的寂寞作为代价,才有可能创新。当然,作上述最后一条创新,也许需要一辈子寂寞。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9: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