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9日,四十名上海市中小学生齐聚上海民防科普教育馆共同开启本次“民防大课堂,等你来体验”活动。下午1时,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博士生导师沈海军教授出席本次活动,为同学们做《中国飞行器:风筝设计与制作》主题讲座与“动手做”公开课,亲自指导同学们设计和制作中国传统风筝。风筝起源于我国,北方人称之为“鸢”,南方人称之为“鹞”,至今已有2400余年历史。春秋战国时,墨子“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便是世界上最早的风筝。
(图为沈海军教授制作风筝)
沈海军教授列举了墨子、公输班、富兰克林、莱特兄弟等人的飞行器实验,他们在早期实验中都设计出了风筝或与之类似的飞行器,证明了风筝不仅是一种民俗玩具,更是结构精巧的飞行器,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空气动力学原理。
沈海军教授指导同学们设计“王字风筝”,“王字风筝”有最简单的风筝骨架结构,却是所有复杂风筝结构的基础。沈海军老师深入浅出,让同学们通过简单的结构理解深刻的力学原理和飞行器设计方法。
同学们三人一组,利用碳纤维杆、报纸、棉线、胶水、胶带等工具,彼此配合制作风筝。制作完成后,沈海军教授带领同学们在室外将风筝试飞,检测飞行性能。仲夏的风湍急多变,同学们的风筝猎猎作响,有的迎风一跃而起,有的遭遇气流晃晃悠悠,有的跌落,笨拙却可爱。风筝各式各样,梦想无不高翔,沈海军教授的“动手做”课程教会了同学们中国传统风筝技艺,也给了同学们自由飞翔、追逐梦想的翅膀。
随着风渐渐平息,同学们回到会场与自己亲手制作的风筝合影,结束了这次“民防大课堂,等你来体验”活动。
活动结束后,我们邀请沈海军教授接受采访。
沈海军教授表示,风筝作为中国传统技艺,其中蕴含的艺术精神、民俗文化与科学原理不可估量,但国内愿意深入了解并手工制作风筝的人却越来越少。沈海军教授长期以来考据古代文献,复原传统风筝,将自己对风筝的研究凝结成课程体系,加入学校教育,综合提升学生的航空航天素养、文化素养与动手能力。
此外,我们还邀请到来自上海海事大学附属北蔡高级中学、上海市第四中学和上海市大同中学的同学们接受采访。同学们表示,在地震逃生等场景体验中,直观地感受到自然灾害的破坏力,也学习到了如何在紧急情况下保持冷静,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通过风筝的设计与制作,感受到中国古代科技的力量,激发了对航空航天的浓厚兴趣,更加坚定了学习科学知识,为国家科技进步贡献力量的决心。
经过本次上海民防科普教育馆政府开放日活动,同学们不仅掌握了防空、急救的相关知识,也感动于中国先贤千年前乘风而起,探索星空的浪漫情怀,更领略了防空对于国家安全与民族独立的重要意义。
要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底线思维,统筹好发展和安全。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健全城市安全预防体系。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0: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