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回北大,听了几个博士生的开题报告。
原则上说,博士生的开题报告是博士论文研究阶段的开始,是攻读博士阶段研究工作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对 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来说,一般应该在进入博士学习阶段的第一年或者第二年完成;对已经取得硕士学位之后才开始读博士的研究生,应该在博士阶段第一年就完成。我们目前很多地方是在直博学习的第三年上半年做这件事情,有点晚了。
博士阶段的学习,应该是在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比如直博生已经上了一年的研究生课程、已经取得硕士学位的基本上修过研究方向相关的骨干课程),就开始选题、调研,并在此基础上开题。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应该是:为什么要选这个题目(所研究问题的发展背景和研究意义)?怎么做(关键问题、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粗略的年度研究计划)?这很像写基金申请,先要简述问题背景、发展趋势、研究意义;然后是研究目标和主要任务、关键问题,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以及研究计划。所以开题报告对研究生来说是最初的“写基金申请”训练。这对科研工作者来说是最基本的训练——我们做科研工作,必须告诉别人自己想做什么、为什么要做、怎么做。这样自己也有个底。
我们现在不少研究生上来就动手做,进展也不错,甚至发了文章、做过会议报告结果开题报告成了成果报告(或者阶段性成果汇报):上来简述一下motivation,然后就开始介绍模型和数值方法、展示结果、分析机制、总结结论。这不是我们想要的。
笔者曾经说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缺少一个环节的训练:选题。但是通过开题,可以最大限度地弥补这一环节:尽管大的方向是导师选的,但是为什么要选这个题目?具体怎么做?这些基本的训练都可以通过准备开题报告的调研、分析、抓住关键问题、制定初步方案来进行。
首先,了解研究背景和发展趋势对一个初入领域的年轻人是非常重要的。80年代笔者读硕士的时候,中科院理论物理所的一位同学,在半年多的时间里读了上百篇英文文献;开会的时候一些老先生问他一些不同理论、模型、结果,他都如数家珍,没有一篇提到的文献没有认真读过(细节都非常清楚)。这就是真正做好的文献调研,对所要研究的领域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
在这个调研过程中,经过自己的分析、思考以及向同行请教,自然会把握自己要研究问题的意义和重要性。有的学生在开题报告里人云亦云地列了十几条研究意义和重要性,可问起来只说得上两三条;没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这就是没有认真调研、认真分析问题。创造性的工作源于创造性的问题,创造性的问题源于创造性的思考。最起码,要能在“主流”说的一条条的重要性里,找出自己觉得最重要的部分;或者说,要有主见。年轻科研人员刚刚开始写基金,也要有一点这样的“主见”。
然后就是在前人的发展过程中找到自己要开展的研究工作的位置——或者说你要研究的具体问题有什么意义。调研工作做得好,对问题认识深刻,就能抓住关键:指出这个问题发展到哪一步,有什么issue没有解决,自己打算解决那方面的问题——给人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然后就是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理论研究工作,主要就是合适的模型选取、数值方法的选取、关键问题是有哪些、每个的解决方案是什么,等等。特别是可能遇到的难点,如果无法突破,Plan B是什么?——这对学生尤其重要,要有冲劲,也有准备失败;而且一定要有一旦完不成任务的backup;当然写基金申请不能这么写,目标不要定得太高,要量力而行。
我个人的看法,不一定对:开题报告更注重选题的意义和重要性的论证;基金申请更主要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的可行性。毕竟前者是“学习怎么做”,后者是实际要怎么做。
今年的基金申请有很多改动。但是不变的是:要有好的科学问题、好的研究方案。在这方面积累,是最重要的。
Good luck!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20: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