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腾才、胡希伟、陈银华三位老师编著的《等离子体物理原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一书今年年初修订再版了。
胡希伟老师写的跋(附在下面)中提到,plasma的汉语译名“等离子体”是1958年王承书先生提出的。
王承书先生是中国科学院凤毛麟角的几位女学部委员之一,著名的统计物理学家。她与清华大学的第一位女教授王明贞先生都曾在美国密西根大学师从电子自旋的发现者Geroge E. Uhlenbeck教授,在非平衡态统计物理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Uhlenbeck教授是Paul Ehrenfest的博士研究生,而后者的博士导师是非平衡态统计物理学的奠基人Ludwig Boltzmann。所以王承书先生和王明贞先生都算得上是Boltzmann学派的“嫡系”传人。王承书与Uhlenbeck合作的 “On the transport phenomena in rarefied gases”(1948;1970年在《Studies in Statistical Mechanics V. 5. 》(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 Amsterdam) 中正式出版)一文更是扩散法分离同位素的奠基之作【注】。这一方法曾是世界主要核大国浓缩铀的主要手段。王承书先生回国之后,不仅参与领导建设我国第一个扩散工厂为自力更生发展我国战略武器做出了特殊贡献,而且是我国受控核聚变和等离子体物理研究的开创者之一。
九年前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刘寄星老师曾在《物理》上撰文介绍王承书先生和王明贞先生:《两位中国女物理学家对非平衡态统计物理学的重要贡献》。今天又是三八节,特转载胡希伟老师文章,纪念王承书先生对我国等离子体物理学研究的开创性贡献。
【注】:离心法分离同位素的效率与质量比有关(正比于1-m/M)。因为铀同位素的质量比接近1(m/M=235/238),所以离心法分离同位素的效率非常低。而文中著名的Wang-Chang Uhlenbeck方程(WCU Equation)得到多原子(可用于多同位素)输运的扩散系数与质量差成正比(238-235=3),所以这篇文章提出了更先进的扩散法分离同位素的可能性。王承书先生当时在美国使用C. S. Wang-Chang的名字,“Chang”是她的丈夫张文裕先生的姓。
【附】
《等离子体物理原理》跋二
---关于plasma的汉语译名
物质第四态---由带电粒子组成的多粒子体系---的命名,无论在英文(因而在除中文的所有语种)中还是在中文(包括少数民族语种)中都是令人困惑的事情。
英文中的plasma来源于希腊文plasma,在拉丁文(因而英文)中它已经被用来表示“血浆”。但这和物质的这种特殊状态(即所谓的第四态)有什么关系?近百年来一直无法说清楚。所以,只能说plasma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命名,它的原意和第四态的形态、组成或特性没有令人信服的联系。既然如此,中文的译名也不需要刻意与第四态的形态、组成或特性相联系。这是我们在为它的译名苦恼多年后,为求得译名的解决、可以采取的最好思路。
Plasma的中文译名“等离子体”,在大陆是由王承书先生在1958年提出的。当时,由于美、英和前苏联达成协议,将各自的磁约束核聚变方面的资料解密,而公开了大量涉及plasma的文献.我国组织了中国科学院和一些大学的学者来翻译、消化并跟踪这一崭新的科学技术领域。在翻译这些资料时,将plasma译成了“等离子体”。可能当时考虑到,由中性气体被电离而产生的物质第四态中,正、负电荷(正、负离子)的各自总量是相等的。因此,这一译名虽然(在当时物理学名词中)长得出格,也不和物质实际的性质完全相关,但还是被大家采用了。但实际上,在真空容器中,通过放电将部分或全体中性气体电离成plasma时,总有一部分带电粒子---通常是电子---被放电打到器壁上并被吸附,这样放电形成的plasma整体上并不呈中性,在失去电子的情况下,plasma呈正电性---即相对于器壁,它带有所谓的正悬浮电势.而在放电中有电流通过的情况下,plasma的悬浮电势也可能是负的。
台湾的同行将plasma译为“电浆”,这明显是受到了英文中“血浆”含义的影响。但本来“血浆”这词无论在形态、组成和性质上都已经完全不能表征这个物质第四态了。“电浆”这个词也难有改善。上世纪80年代以来,虽然也陆续有大陆的学者建议将“等离子体”改成“电浆”但一直很难得到同行的认可。其原因并不是先入为主,或面子考虑。对于合适的译名,我们向来是乐于接受的,这只要看看汉语中有极多的来自日本的汉字名词和直接音译的汉字名词就可以证明的。但就plasma而言,先不用说它的汉字音译绝难接受(日文中就是用假名直接把英文plasma“音译”的)。就是“电浆”也不够“雅”,让相关的学者和学术机构有堕入“引车卖浆者流”的隐忧。情何以堪?心实难平。所以,于理于情这个改名都很难被接受。
但“等离子体”这个由四个汉字组成的名称太长,不但与另外三态的两字名称不相配,而且频繁使用(包括口语和书面)起来非常不便。特别是由它衍生出的其他名词,如非中性等离子体(nonneutral plasma),等离子体子(plasmon)就更拗口了。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等离子体从业人员开始不断增多,对这个名词的修改呼声就没有停止过。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1996年公布的《物理学名词》(实际上它成了国内出版物的国标---所有的物理学名词应该遵守的标准名称)中就曾推荐(但不是规定)“等离体”作为“plasma”的中文译名。但这一推荐并未能被国内同行采用,反倒是工商界通过“等离子电视”的广告,使得“plasma”的商业译名“等离子”妇孺皆知。但如果采用这样的译名,“plasmon”又该如何称呼是好?
作者曾听到一些年轻的同行在口头把“plasma”说成为“等体”,这不但可以和其他三态的称呼顺口地并列,而且它的衍生名词,如“带电(非中性)等体”,“等体子”也自然而生。称“plasma”为“等体”虽然失去了物理上联想的功能,但英文的“plasma”,中文的“等离子体”、“电浆”又何尝能让人正确地想到这个第四态的形态、组成和特性呢?不如换个思路,把“等体”当成约定成俗的命名好了!
胡希伟
2011年11月20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1: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