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看了不少青年基金申请的初稿。写得都很好,比过去几年看到的多数面上基金申请还好。很令人高兴的事情。
但是有一点:研究内容也不比一个面上基金少;有的甚至够一个重点基金的分量了。
因为笔者的研究兴趣跨几个不同学部、学科,以前的学生或者一些年轻的同行也会把初稿发过来征求意见,所以笔者每年可以看到相当数量的申请书、特别是青年基金申请。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上面说的,研究内容多,仅仅青年基金资助的20多万很难保质保量地完成。
笔者觉得,写基金申请有三种境界:
第一阶段:觉得没话说,凑篇幅、凑内容——这说明申请人对要研究的问题还没有深入了解;
第二阶段:什么都想写,总觉得没说明白,一写就超过申请书字数规定很多;删起来哪一段都觉得重要,舍不得“下刀”——这说明对要研究的问题已经有相当的了解,但是还没有抓住重点;
第三阶段:写起来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收放自如、言简意赅——说明真正掌握了问题的关键所在,找到了解决的途径。
很多申请人还是处在第二阶段。
笔者建议这些同行们再仔细想想自己的几个研究内容:哪些是真正的关键问题,哪些只是为了凑够几条加上去的?把那些自己都觉得含含糊糊、算不得重要的拿掉,保留一条你觉得最要紧的。把这个问题好好讲透,认真安排一个可行的研究计划,就是一篇好申请。
一个好的科学工作者,要知道“在复杂纷纭的事务中存在着很多的矛盾,但是必有一种是主要的、起到主导的决定的作用”,抓住这个主要的矛盾,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微博】担心误导,再说几句
刚发了上面的博文,但是只是笔者个人的看法。所以加几句:
确实有相当多的基金评审人是以内容多少来衡量你的申请的,毕竟我们推行“量化评价”体制多年,觉得研究工作做得多是第一的。
所以笔者的忠告是:上面博文中的意见仅供参考——如果你觉得有道理呢,不妨听一听;如果觉得有道理但是担心多数评审人会持相反意见,就自己掂量一下;或者干脆就觉得没道理,那就更没说的了。
祝成功!
基金申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346-542463.html
上一篇:
悼陆全康先生下一篇:
三八节、女科学家及“plasma的汉语译名”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