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科苑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kysdc 地球科学苑-地学科普与地质灾害

博文

阿尔金—红柳沟—河流地貌:第三次新疆考查记 精选

已有 14078 次阅读 2012-1-13 16:37 |个人分类:野外照片|系统分类:图片百科| 新疆, 阿尔金, 红柳

         2003821日至92日,笔者随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科考队赴罗布泊南缘阿尔金山的红柳沟进行的地质考察。

    罗布泊曾是一望无际、碧波浩淼的中国第二大咸水湖,周边地区曾现水美草肥、胡杨成林、红柳遍地的美景;楼兰古城曾是古丝绸之路上闪亮的明星。然而,受剧烈的地壳运动影响,这里的气候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罗布泊地区遭遇了持续多年的高强度蒸发,平均年降雨量仅为几十毫米,而年均蒸发量高达2000余毫米。罗布泊及周边地区的环境日益恶化,几百年前已经不适宜人类生存。1972年最后一滴水从罗布泊湖心区蒸发,湖盆中心区寸草不生,极度荒芜,罗布泊从此变成了神秘的死亡之海。

    与湖盆中心区相比,位于罗布泊东南缘、阿尔金山麓的红柳沟则仿佛受到了大自然的特殊照顾与恩惠,阿尔金山溶化的雪水常年流淌,沟内分布大片的红柳林和芦苇,偶尔还可见巨大的胡杨。红柳沟内常有野骆驼、野驴、黄羊、野山羊、狼和野兔等出没,柳林及芦苇中有各种鸟类。中国最大的阿尔金山野骆驼自然保护区即位于附近。

    考察期间,正值红柳开花旺季,沟谷两侧的红柳纷纷绽出紫红色的花絮,远远望去,好似大自然在沟底铺了两条蜿蜒起伏、红绿相间的彩带,红柳沟得名大概即源于此。

    有证据表明,至少从一亿年前的白垩纪以来,阿尔金山便开始隆升。进入地质时代的第三纪,隆升更加剧烈,每年隆升速率达到4-30毫米。在隆升的地块上的河流表现为强烈的下蚀作用。所以经常可以看到奇特的地貌景观。

    一天上午,我们驱车沿红柳沟考察,突然发现前进方向的右岸上有两只状似恐龙的东西从岸边岩石中探出头来向我们张望。 走近一看,原来是水流和风蚀作用形成的残余岩柱。

    最绝的当属沟谷中的“潜水艇”了。 这是一块质地比较坚硬的堆积物" 长期水流的冲刷使其迎水面的坡度明显小于背水面的坡度" 水流与风沙的双重作用又在两层不同岩性的结合部掏出一个长约1.5米、高约1米的洞穴,可以容纳12人休息乘凉。

    还有一天,当我们的车队沿谷底继续前行时,忽然司机把车停了下来。 顺着司机手指的方向望去,两侧的谷壁在前方相交到了一起,我们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然而转过一个大的急弯,忽然被眼前壮观的景象惊呆了。原来两侧的谷岸在这里并没有完全闭合,它的上部虽相距不到一米,而下部却被河水冲开一个四五米宽的方形豁口,足可以通过一辆大卡车。 穿过豁口,前方豁然开朗,又进入了新的河段。此时此刻,我们似乎真正感觉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我们在一处废弃的道班安营扎寨。这里离河边较近,相对地势又较高。用水方便还没有危险。考虑到水源可能遭受放射性污染,我们在青海的花土沟油田生活区购买了几个大的水桶,装足了两周用的饮用水,购买了足够的米面,自带一个小型发电机。肉的问题比较难解决,在花土沟我们买了几只活鸡,平时拴养在住地,隔三四天杀一只,既解决了蛋白质的补充问题,也解决了保鲜的问题。

    说明:上面的部分文字曾经以“红柳沟冲蚀地貌”一文发表于2004年的大自然杂志。以下照片左下角显示E5700的照片均为本人所照,余下几张为本人同事所拍。

眼花的读者:本文中的照片与其他照片一样,均可放大浏览。最简单的放大办法:左手按住左下角的Ctrl键,右手按+号。

 

敦煌开车到花土沟的路上,雅丹地貌随处可见。

 

赴无人区之前我们的住宿地:花土沟油田的宾馆。

 

从花土沟去阿尔金保护区的必经地:茫崖石棉矿。看漫天的烟尘

 

去往无人区的路上,边修路,边行进。整个考查期间,这辆皮卡是我的“专车”,

负责开路、殿后或运送给养。

 

去往无人区的路上,边修路,边行进。

 

强烈的河流侵蚀。

 

强烈的河流侵蚀。

 

路上遇到美景,需要休息休息。

 

考查途中这样的事比较常见。

 

宿营地。

 

宿营地。

 

宿营地日出前的天空。

 

远观宿营地。

 

正文中说的“潜水艇”。

 

正文中说的“潜水艇”。

 

河流地貌。

 

知道什么叫豁然开朗么?河流地貌。

 

河流地貌。

 

岸边露出来象恐龙头的东西。

 

河流地貌。

 

河流地貌。

 

河流地貌。由于阿尔金地区剧烈上升,河流向下侵蚀速度特别大,两岸风景异常壮观。

 

红柳沟。

 

考查并不是总有趣。在这样的地方,背上几十Kg的石头,走上一天,您去试试再说。

 

红色箭头是三只Guagua鸡。大的群落有几百只。

 

遇到比较新鲜的狼粪,小心点。

 

很久以前的遗骨。

 

好看的红柳。

 

好看的红柳。

 

枯死的红柳,但它在未来300年还要保持这样的姿势。

 

顽强的红柳。

 

上百年的胡杨。

 

好看的植物。

 

好看的植物。

 

 

 

泥裂上面的圆环至今是个未解之迷。拍照时在圆形的图案中见到一些小蚂蚁,我当时估计是蚂蚁所为。

昨天请教了科学网的段煦老师后,他告诉我可能不是小动物和小昆虫所为。知道答案的或者见到类似现象的给我留个言。

 

特别要感谢我们的司机师傅。前面这位师傅就是皮卡车的专职司机。



博物之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317-528687.html

上一篇:博主—编辑—读者:由三角关系走向恋爱关系
下一篇:即将被淹没的新疆莫呼查汗水库古墓葬群——2012的千古绝唱(2)
收藏 IP: 211.155.253.*| 热度|

34 王随继 张珑 徐耀 刘洋 梁建华 王涛 王修慧 陈儒军 刘良云 于锋 曾荣昌 刘波 陈湘明 谭红朝 陈永金 葛肖虹 李学宽 赫英 孙学军 马磊 朱志敏 杨月琴 孟庆仁 陈小斌 刘立 彭渤 张尉 方晓汾 zhangcz07 ddsers crossludo abang tuner oxygen201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4 11: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