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究竟应该采用什么样的评价体系,来考核我们的的研究成果?这是近年来颇有争议的话题。毫无疑问,SCI论文评价体系已被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广泛采用。与之同时,炮轰“唯论文”评价体系的声音不绝于耳。近日,科学网发表了一篇文章:评价“唯论文”之害:导致急功近利催生学术不端。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做个阐述。因为在这个节点上一旦形成了错误认识或者走了回头路,就会对国家的科技进步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第一个观点:SCI论文评价体系,至多构成催生学术不端的诱因,但绝不是主因。
有文章给出一个观点:一些科研人员迫于职称晋升、业绩提升等现实压力,搞论文造假、抄袭或找人代写。
实事求是地说,这种现象的确存在。但造成这种不良现象的直接原因,并不是SCI论文评价体系本身,而是滥竽充数的侥幸心理+日益浮躁的学术环境+监管无力的管理体制,几个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结果。
学术论文是评价一个科研工作者取得学术成果的金标准,这在国际、国内都是通用的。在这个标准面前,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要求,用在职称评定方面,当然就有人不能顺利晋升,这本是很正常的事情。但由于我国现行的管理体制没有形成合理的优胜劣汰机制,混年头上职称似乎顺理成章,现在突然提高标准出现了SCI,甚至要求影响因子,肯定会引起一些人的不满。
达不到要求不反思自己的问题,反而责怪评价体系,这就是我们目前面临的问题。试问国外发达国家的高校普遍推行论文考核制,怎么没出现大面积造假的现象?所以,SCI论文评价体系只是让一小部分不达标者造假的诱因,而不是主因。
第二个观点:推行论文考核,必须加大造假惩戒力度
对造假论文进行举报,近年来媒体时有出现。但根据处理结果来看,受理单位往往并不积极,结果也不太令人满意。因此,必须加大惩戒力度,依靠法制护航,净化学术环境。
第三个观点:高校职称晋升,应推行教授治校,实行答辩制度。
现在的职称评审,多采用会评制度。评审专家看不到本人,只能看文章的数量和发表期刊的影响因子。至于是不是本人写的,专家不可能知道。为了杜绝这个现象,一是推行教授治校,如果发表的文章不符合学科要求,不予晋升;二是实行答辩制度,有疑问让申请人直接答复,有利于鉴别学术的真伪。
第四个观点:论文评价体系有利于学术提升,只是体系标准要适度。
学术论文是反映科研成果的最直接载体,适当拔高论文发表标准,毫无疑问可以提升本单位和个人的学术影响力。只是每个高校在制定评价标准时,要依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在满足大多数人能完成的条件下,进行适度拔高。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3: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