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教学
2023年12月8日 星期五
学期快临近尾声,冬季天亮得晚黑得早,上午第一第二节课,按照“热胀冷缩”原理,学生都缩在床上不愿来课堂了。庆幸的是还有两周就可以结课了。用沪语就是“再摒一摒”,上课就结束了。
做了几十年的教书匠,发现现在越发不会教书了。
现在国家和学校对教学要求的新花样越来越多。单是“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就有线上一流课程、线下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社会实践一流课程。现在还有教学上的讲究比如翻转课堂、线上教学、微视频教学;上课时用教学系统点名、随堂抽测;教师全程录像、教学督导随时可以进教室听课;写教改论文、还要学生评教。花样之繁多,简直可以把一个老师完全弄糊涂。
我国至少有两千五百多年的教学历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寓教于乐,教学相长,学以致用,学而时习,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等就是总结出来的教学经验,在我国教学史上涌现出的大学问家不胜枚举,就是我国迄今唯一的自然科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先生也是在传统教学法中受到的教育。以前清华大学的国学四大导师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更是受到私塾制教学的影响。传统教学方法没有什么不好?我觉得反而应该坚持并发扬光大。
从老师角度而言,把教学内容烂熟于心,用严格的办法教学生;
从学生角度而言,把学习内容滚瓜烂熟,用认真的办法要求自己。
现在的教学改革和管理措施,觉得更大程度上是迁就学生、约束老师。简单就是一个学生评教,就是按照一种“有罪推定”原则来约束老师的行为。绝大部分高等学校的老师,是有足够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良知来进行教学活动,由学生评教反而会促使一些老师迫于评教压力而取悦于学生,比如给学生考试防水等。
课堂教学是一项严肃的知识传授工作,教师就是处于居高临下的位置,学生就是处于接受知识的位置。课堂之后,可以展开讨论,但是课堂就是课堂。在欧美一流高校看到很多的课堂教学,莫不如此。
现在我们的教学花样,是否太多了?到底是哪些人在推波助澜制造这些花样?一线教师的感受谁来体会?
政府管理部门和高校管理部门似乎可以贴近一线来思考一下。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9: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