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地震过后,科学网博客圈关于地震可否预报、板块构造运动理论等文章很多,争论也很激烈,煞是热闹。 最近关于民科官科之争更是达到水火不相容的地步,我觉得大可不必,质疑成熟的理论是科学的进步,当然对权威理论不恭肯定会遭到不少反对。
但是无论如何没有必要大动肝火,大家心平气和用理论和事实说服对方即可,何必把争议上升到不必要的高度呢?以下是百度关于民科的解释:
“民科”一词,是近几年出现的一个新词汇,指那些游离于科学共同体之外而热衷于科学研究的人员。有些置身于科学共同体之中,但从事一些并未列入科研计划的个人兴趣研究课题的人,也被称之为民科。
有些人一提起民科,总有一种不屑一顾的神情。他们断言,民科“不会取得有任何科学意义的成果”,甚至把民科看做是正常社会生活的干扰因素,认为“民科的大规模存在,必定是某种社会问题的反映”。如此极端的观点,着实令人吃惊。
这一观点之所以错误,首先因为它不符合科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在科技文明的发展进程中,我们可以列出一长串作出过杰出贡献的民科名单——发明和改良了蒸汽机的瓦特,发明了车床的莫兹利,发明了轮船的富尔顿,发明了火车的史蒂芬逊,发明了飞机的莱特兄弟,开辟了宇航新时代的齐奥尔科夫斯基,一生有一千多项发明专利的爱迪生等,都是民科的典型代表。我国发明活版印刷的毕升,就被人们称为“布衣发明家”,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民科”的意思。至于因发现了电磁转化规律而开辟了电气时代的法拉第,就更是一个民科了。他后来虽然成为了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得到了一系列的荣誉和头衔,但那都发生在科研取得成功之后,而不是在他身为民科的那些日子里。获得过诺贝尔奖的爱因斯坦,在研究相对论的时候,也是一个没有进入科学共同体的民科(瑞士联邦专利局的小职员)。今天,我们怎么在享受着这些发明创造所带来的文明的同时,却把他们忘得一干二净了呢!
轻视民科的观点之所以错误,还在于它违背了科学发展的规律。出于个人兴趣的自由探索,从来都是科学发展的一大动力。我们甚至可以说,强烈的个人兴趣和执着的追求,是科技创新的前提条件。而这一点,恰恰是民科最显著的特征,也是民科的最大优势。科学发现和科学创新往往还需要机遇,而机遇又往往产生于瞬间的灵感,这种灵感并不只有科学共同体里面的人才能拥有,它也可能光顾民科。谁能触发灵感,坚持不懈地探索下去,谁就有可能获得成功。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之一的沃森,曾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向胜利者学习、有冒险精神、有坚强后盾和做自己喜爱的事情等四个要素,并把做自己喜爱的事作为第一要素,实在有着深刻的道理,也是他亲身实践的总结。科学共同体之内的人尚且如此,民科当然也不例外。回顾一下那些有过重大发现或发明的民科,哪一个不是走过了一条从爱好到探索的漫漫长路呢?这是科技创新的一条重要规律,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会如此。
在自己感兴趣领域进行自由探索是每个公民的权利,这种探索不会给社会造成任何危害。实际上,民科的大量涌现,说明广大人民群众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风气正在形成,是社会风气走向良好的表现。一个理智的社会,必然会在大量的民科中择优进行支持,尽力培养科技创新的生长点,而不是把他们当做令人头痛的社会问题来看待。民科们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默默地承受着来自多方面的压力,锐意创新,努力探索着学术或技术问题,难道我们就不能容忍他们,而要把他们归于社会的另类么。即使对一些学术水平不高甚至存在错误的研究工作,也要把它视为爱科学的表现而予以宽容,并热情地给予批评帮助。
如果你觉得某人的理论有许多漏洞和不足,你可一笑了之,或者指明其致命缺陷,而不必人身攻击或恶语相讥。
何况地学的许多理论都有太多假设,因为地球46亿年的历史对于人类文明来说也许过于漫长和久远,人类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某个侧面和局部而已!也许看到这些理论,上帝在窃笑!
地震的预报日本和美国都基本放弃,而专心致力于减灾防灾。两大科技强国的态度说明地震短临预报太复杂,但是中国许多民科或者个别学者坚信大地震可以预报,大可放手让他们去研究,他们如果真正准确预报几次引起世界轰动,造福全人类,为中国科技争光,我们应该拍手称快!如果屡次碰壁他们自己也会主动放弃的。
同是做研究,相煎何太急!
(王鹰,2008-6-13)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4: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