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来十年的植物保护:庆祝邱园成立250周年
2009年10月12-16日在皇家植物园邱园 Jodrell 实验室举行了庆祝邱园成立250周年会议。会议吸引了来自34个国家的193名注册者、50名发言人(包括10名主旨发言人)和55名海报展示者,会议的主题是“未来十年的植物保护”。
为什么选择植物保护作为邱园历史上如此重要时刻的主题?这无疑是世界上最大的植物园重点的重大转变。简短的历史分析可能有助于了解这种转变的历史背景。
虽然没有为1809年邱园成立50周年或1859年邱园100周年诞辰撰写邱园的第一手历史,但在约瑟夫·班克斯爵士(Sir Joseph Banks)和威廉·胡克爵士(Sir William Hooker)分别领导下,帝国的事业在这些时代邱园的植物科学和经济植物学处于领先地位。到1909年150周年诞辰纪念时,工作人员写了第一部历史,其中告诉我们(Bean & Thiselton-Dyer 1908):“邱园是大英帝国植物科学的总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甚至是全世界植物科学的总部。这是它的最高宗旨。就像格林威治之于天文学、国家美术馆之于绘画、大英博物馆之于考古学一样,邱园之于植物学也是如此”。
邱园园长威廉·蒂塞尔顿-戴尔爵士(Sir William Thiselton-Dyer 1908年)强调了当时邱园在经济植物学和分类学方面的重要工作:“事实上,那时邱园没有政治,也没有任何目的,只是为了完成有用的工作”。
五十年后,在庆祝诞辰两百周年之际,邱园的基本宗旨确定为植物科学中心和旅游景点(Turrill 1959a):“邱园皇家植物园本质上是一个植物园,而不是一个园艺机构。尽管如此,向公众开放的花园非常美丽,为成千上万非植物学家的游客提供了娱乐和乐趣。”
邱园作为植物学卓越科学中心的观点在《植物学的远景》(Vistas in Botany, Turrill 1959b)中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这是一本由当时全球专家撰写的跨学科论文集。当时的园长乔治·泰勒爵士(Sir George Taylor)写道:“[邱园]对分类学的巨大贡献往往掩盖了 Jodrell 实验室更有限的产出......[为此],我们有信心地预计,......邱园以其为植物科学和园艺服务的悠久传统而感到自豪,并相信它不仅有能力保持其崇高地位,而且准备在最广泛的植物学研究领域为其声誉增添更多光彩”(Taylor 1959)。
在随后的 50 年里,邱园的 Jodrell 实验室与植物标本馆、图书馆、艺术和档案馆以及皇家植物园一起在国际上声名鹊起,2003 年邱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收藏、花园和科学项目得到当代全球的认可(参见 Desmond 2006 和 Paterson 2008 邱园近期历史)。
虽然对植物和真菌多样性科学以及植物可持续利用的关注继续支撑着邱园的工作,但在过去四十年中,全球环境的巨大变化促使人们重新关注保护。1988-1999年担任邱园园长的吉利安·普兰斯爵士(Sir Ghillean Prance)对这种情况的发生进行了权威的回顾。在杰克·赫斯洛普-哈里森(Jack Heslop-Harrison)教授富有远见的指导下,邱园开始将重点转向植物保护(McDowell 1996; Desmond 2006;Gunning & Heslop-Harrison 2005),并由他的继任者及其员工和全球合作伙伴贯彻到当今的尖端项目,包括千年种子库伙伴关系。
近年来,邱园制定了新的战略,置于“呼吸地球计划”的框架下。这是一项现有活动的全球伙伴关系计划,将在未来十年扩大规模,并愿意提供资源,目的是在全球范围内激发和实施基于科学的植物和真菌保护,提高生活质量。
在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全球变化之际,总结对全球植物保护挑战和发展的评估是无价的。全球变暖和生物多样性持续丧失是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如果我们及时采取行动,基于植物收集的解决方案无疑将有助于我们实现更可持续的生活方式。邱园及其全球合作伙伴在这方面可以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本卷的论文优雅地体现了当代植物保护的丰富性和深度。
会议上,首届皇家植物园邱园国际奖章授予密苏里植物园主席彼特·雷文(Peter Raven)博士。这是因为他杰出的、国际公认的工作与邱园的使命相一致。雷文博士在会议晚宴上发表了关于植物保护鼓舞人心的演讲。
延伸阅读:Hopper, S.D. Plant conservation for the next decade: a celebration of Kew’s 250th anniversary. Kew Bull 65, 497–500 (2010). https://doi.org/10.1007/s12225-011-9249-0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9: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