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鲍元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yk0104 厦门大学艺术研究所所长 天津音乐学院教授

博文

《中国风》手稿

已有 3018 次阅读 2012-2-2 18:35 |个人分类:炎黄风情|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blank, class, border, 中国风, 台湾花莲

鲍元恺:中国风 1994年第二期 《音乐研究》  附手稿
这篇文章于1994年4月5日在台湾花莲举办的第三届中国作曲家研讨会上以演讲形式发表,同时在当年第二期《音乐研究》64-66页刊登。

 
 
-------------------------
 
 
中  国  风

 


我的交响系列创作工程

 1994年《音乐研究》第二期 
         
      我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分门别类地对中国原生状态的传统音乐——汉族民歌、少数民族民歌及歌舞曲、曲艺音乐、戏曲音乐、各类器乐曲,择其精华,进行提炼和再创造,通过交响音乐的形式使之获得再生机能而存活于现实文化生活并进而跨入世界乐坛、以新的姿容展示中国音乐的艺术魅力和独特神韵,表现中国文化的丰富形态和深刻智慧。——这以交响音乐为形,以中国文化为神的跨世纪音乐工程,是我在一九九零年酝酿成熟并开始实施的。一九九一年定名为《中国民》。风,是风格,风貌,风彩,风韵;也是“风雅颂”之风,意即中国民间音乐。
    《中国风》的基本思想是:中西融汇,雅俗共赏,时空结合。
    (一)中西合壁,指的是中国传统音乐同西方交响音乐的结合。
    交响音乐,是用欧洲交响乐队演奏的各种形式和体裁的器乐音乐的总称。它是伴随欧洲工业整命产生和发展的西方现代文明的精华。经过历代艺术家的伟大创造,它成为了西方音乐中表现力最丰富,适应性最广泛的音乐艺术形式。在同各民族独特的传统音乐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又产生了一大批反映不同民族社会生活,表现不同民族心理素质的风格多样的交响音乐作品,井成为各民族音乐文化的组成部分。但是,欧洲专业音乐是从宗教音乐发端而以和声为基础的,由于音乐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它在旋律、音色、节奏等方面的发展大大地受到了限制,而这些方面,特别是旋律方面,我们中国的传统音乐则有着西方专业音乐难以望其项背的独特神韵和丰富积淀。这些未被现代文明异化的,古老而具有永恒生命力的灿烂音乐遗产向我们展示了无比广阔的艺术创造的天地。以交响音乐这种成熟的国际主流艺术形式,作为连接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空间差的桥梁,作为连接古代与现代不同时代审美需求时间差的桥梁,使中国传统音乐打开同世界文化隔绝,同现实生活隔绝的封闭状态,从而在去粗取精,消化融汇和新陈代谢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生命,取得开放性发展。这就是《中国风》音乐创作的第一方面基本思想。
    (二)雅俗共赏,指的是个体的艺术创作审美需求同群体的艺术传播社会功能的结合。
    本世纪西方艺术出现了雅俗分裂井各走极端的文化现象。这是由延绵不断的大小战争和现代工业超速发展导致的物我分离的异化心理所造成的精神后果。 一方面,部分艺术家出于对传统的逆反和同现实的对立,而在超越社会的自我封闭的个体艺术世界寻求内心平衡。萌生于二十世纪初,发展于大战后的“新潮”音乐,就是这种与社会生活几乎绝缘的极端窝雅艺术。而另一方面,社会群体对共性文化模式的普这淡漠和对个性情感渲泄的普遍需求,加上传播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商品市场的推波助斓,使产生在同一时期的流行音乐在全世界飞速蔓延,成为极端通俗艺术。西方的这种文化现象对于中国大陆的音乐生活本来是没有任何影响的。但在八十年代,出于对文化专制的反抗和对文化饥渴的补偿,这两种极端化的音乐随着经济开放从完全不同的渠道涌进中国大陆。流行音乐所引起的社会震动是人所共知的。而“新潮”音乐虽然只局限在音乐学府,但其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其正面影响——摆脱陈腐的传统音乐程式,从新的角度探索西方现代艺术同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为中国作曲界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其负面影响——忽视音乐的社会功能和群体认同,使当时专业音乐创作大大脱离了普通听众的接受能力。在这十年里,我们竟拿不出一部雅俗共赏而被群众接受的交响音乐作品作为音乐会保留曲目!
    事实上,中国交响音乐无论在三四十年代的蹒跚学步阶段,还是在五六十年代的最初发展阶段,都在探索中西融汇的同时,把雅俗共赏做为共同的艺术标准。成为音乐会保留曲目的《思乡曲》、《森吉德马》、《春节序曲》、《嘎达梅林》、《瑶族舞曲》、《二泉映月》和至今放射光彩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都是在那一时期产生的,以听众熟悉的中国民间音乐为素材的,雅俗共赏的作品。
    今天,我们重提雅俗共赏,是要在商品经济的社会条件和雅俗分裂的文化背景下,闯出一条交响音乐的生存发展之路。既不能孤芳自赏、脱离社会现实,也不能迎合市场,降低审美标准。《中国风》的创作应当在保持高雅艺术格调和深刻思想内涵的前提下,通过演出票房和视听产品进入市场,并作为民族传统教育和艺术审美教育的教材进入课堂。这是《中国风》音乐创作第二方面的基本思想。
    (三)时空结合,指的是在演奏和传播过程中,把时间艺术的音乐同不同形式的空间艺术或时空综合艺术结合起来,利用造型艺术、表演艺术、影视艺术的二维、三维体系充实音乐艺术想象中的表现空间。同时,利用视觉艺术的具象性深化对抽象的器乐音乐的理解,使听众在声、色俱全的环境中立体地感受和理解音乐。这种不同门类艺术间的合作,还可以推动各门艺术在继承中国文化传统基础上的各自发展。这是《中国风》音乐创作的第三方面基本思想。
    实施这个计划,是从九十年代初开始的。
    这时,随着全球政治两极体系的瓦解和冷战的结束,随着亚洲经济的崛起和中国的全面改革开放,东西方在物质文明方面的差别急剧缩小。同时,西方文化由高度生产力而形成的在世界的中心地位,受到了随经济发展而日渐复兴的东方文化的猛烈冲击。中国古老的精神文明正以再生之势,酝酿着下个世纪的蓬勃发展。
    这时,中国同西方的文化交流不仅再是单向从西方吸取。中国需要世界文化,需要“洋为中用”,世界也需要中国文化,需要“中为洋用”。
    这时,中国大陆的“新潮”音乐已转入平稳发展,流行音乐的狂热高峰也急剧降温,社会要求弘扬民族文化,要求提高人们精神文化素质和艺术审美情趣的呼声到了最高涨的时刻,交响音乐的命运开始受到社会关注。
    然而,在这个时候,我们却发现,尽管我们的交响音乐创作在技术上已经从简单的结构方式跨入了最复杂的序列体系,但我们却未曾系统地把我们中国的传统音乐精华通过交响音乐的形式深入浅出地介绍给当今听众和跨入到世界乐坛。这本是继承和发展民族音乐传统,普及和推广严肃音乐艺术的基础工作,但一方面由于历史上战争、政治运动和各种思潮的影响而被耽搁,一方面也由于在此时之前,思想、艺术各个方面的条件尚未成熟。
    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实施这个跨世纪音乐工程的。
    作为工程的第“步,我从一九九零年起,从河北、云南、陕西、江苏、四川和山西每省选四首流传人远的汉族民歌,取其旋律作为主题并使歌词内容编成六套共二十四首管弦乐曲。一九九一年十月由王钧时指挥天津乐团在津首演,德国著名耷乐录音专家米勒先生和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全部曲目。同时,画家李志强、李志国兄弟以此为题材,创作了二十四幅大型重彩工笔画,在音乐会前厅同时展出。首演得到了听众的普遍赞扬和音乐界的高度关注。而后,这部作品在全国各地包括台湾久演不衰,台湾高雄实验乐团、上海交响乐团和深圳交响乐团还分别将其列入1992年、1994年新年音乐会演出曲目。郑小瑛指挥的“爱乐女”室内乐团除在国内作为保留曲目演出外,在1993年又带到德国、法国和荷兰演出。1993年我在美国访问讲学,美国音乐界也对这部作品表现了极大兴趣。许多乐团索要总谱,希望排进他们的演出曲目。纽约芭蕾舞团已将其中部分选曲编成芭蕾舞在美国演出。
    这两年多,新闻界对这部作品给予了广泛的宣传。文汇报、今晚报,《人民音乐》和英文版《国际音乐交流》发表了专论,我在首演后不久同记者侯军的三万多字的对话录《艺术的出路在于融合》已收入1993年出版的侯军艺术论文集《东方既白》。中央电台、电视台、天津电台、电视台编制和播放了关于这部作品的多种专题节目。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使用三十八种外国语和三种汉语方言向世界各地听众介绍了这部作品。李志强、李志国的民歌主题绘画通过画展和出版画册也在美术界获得很高评价,并在中央及地方电视台的电视节目中多次介绍。
    第一套曲目的成功演出和迅速传播,鼓舞了我继续进行下一步创作的信心。今年,这部大型组曲将定名《炎黄风情》演出和录制修订版,并将投入第二套曲目《弦索新韵》和第三套曲目《华夏童谣》的创作。
    我将用自己的全部艺术热情,为完成这一跨世纪的音乐工程而奋斗不息。

--------------------------------------------------------------------------------------------

初稿手迹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974-533717.html

上一篇:香港《华人》月刊——音乐,来自对生命的感悟
下一篇:蓝色的梦 鲍和平词 鲍元恺曲
收藏 IP: 222.30.53.*| 热度|

4 刘全慧 曹建军 刘钢 钱磊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8: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