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牧师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红色牧师 学术论述通俗化 严肃话题生活化 复杂问题简单化 海龟理论土鳖化

博文

为官者:人籁,地籁,天籁

已有 8303 次阅读 2008-11-8 15:59 |个人分类:知人晓事之老庄哲学|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为官者:人籁,地籁,天籁

——读庄子奇书,悟为官之道(二)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现代领导科学与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陈海春

 

为官从政为了什么,这是一个权力观的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和政党前途命运的根本性课题,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曾几何时,我们的官员有过那样一种蓬勃朝气,一种昂扬锐气,一种浩然正气。时至今日,许多人已经没有了这“三气”。他们成为了毛主席所说的那种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明哲保身、但求无过。”长此以往,这样的官员,以及由这样官员组成的群体,就会无视民生,就会践踏民意,就会侵犯民权,最终就会失去民心。这是历史兴亡的规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些人,除了极少数属于违法乱纪者之外,大多数属于思想认识问题。既是认识问题就要通过教育来解决,当年毛主席对此看得容易了一些,1963年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他说:“再有几年,我们的干部是可以教育好的,可以把那些牛鬼蛇神打下去。既然是牛鬼蛇神,就要打。打的方法,也不能个个拿来枪毙,不能用那个生硬的方法。”

 

齐物论是《庄子》的又一代表篇目。“齐物论”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但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庄子还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这就是“齐论”。“齐物”和“齐论”合在一起便是本篇的主旨。“齐物”与“齐论”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又一重要方面,与“逍遥游”一并构成庄子哲学思想体系的主体。庄子看到了客观事物存在这样那样的区别,看到了事物的对立。但出于万物一体的观点,他又认为这一切又都是统一的,浑然一体的,而且都在向其对立的一面不断转化,因而又都是没有区别的。

《齐物论》一开始,就借助南郭子綦一个不同寻常的形象,引出一组重要的概念:人籁、地籁和天籁。那日,南郭子綦靠着几案而坐,仰首向天缓缓地吐着气,那离神去智的样子真好像精神脱出了躯体。他的学生颜成子游(颜偃)陪站在跟前说道:“这是怎么啦?形体诚然可以使它像干枯的树木,精神和思想难道也可以使它像死灰那样吗?您今天凭几而坐,为什么跟以往凭几而坐的情景大不一样呢。”子綦回答说:“偃,你这个问题不是问得很好吗?今天我忘掉了自己,你知道吗?你听见过‘人籁’却没有听见过‘地籁’,你即使听见过‘地籁’却没有听见过‘天籁’啊!”子游问:“我冒昧地请教它们的真实含意。”子綦说:“大地吐出的气,名字叫风。风不发作则已,一旦发作整个大地上数不清的窍孔都怒吼起来。你独独没有听过那呼呼的风声吗?山陵上陡峭峥嵘的各种去处,百围大树上无数的窍孔,有的像鼻子,有的像嘴巴,有的像耳朵,有的像圆柱上插入横木的方孔,有的像圈围的栅栏,有的像舂米的臼窝,有的像深池,有的像浅池。它们发出的声音,像湍急的流水声,像迅疾的箭镞声,像大声的呵叱声,像细细的呼吸声,像放声叫喊,像嚎啕大哭,像在山谷里深沉回荡,像鸟儿鸣叫叽喳,真好像前面在呜呜唱导,后面在呼呼随和。清风徐徐就有小小的和声,长风呼呼便有大的反响,迅猛的暴风突然停歇,万般窍穴也就寂然无声。你难道不曾看见风儿过处万物随风摇曳晃动的样子吗?”子游说:“地籁是从万种窍穴里发出的风声,人籁是从各种不同的竹管里发出的声音。我再冒昧地向你请教什么是天籁。”子綦说:“天籁虽然有万般不同,但使它们发生和停息的都是出于自身,发动者还有谁呢?”这里比没有说“天籁”是什么,也难以说出它是什么。

“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同样是声音,有的优美动听,有的俗不可耐;有的大气磅礴,有的小巧迷人,这不仅由于它们发出的地方不同,也导致了它们的境界不同。有的是由人从箫笛的洞孔中吹出,有的是从大地的洞穴中发出,有的则是来自遥远的天空。天籁无名,人间难知;天籁无声,人间难闻。对于这样一种最高境界的东西,不是什么人都听得到的。为官者要有追求这种声音的诉求,要有享受这种声音的功底,如此就要修炼,就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如南郭子綦所说:“今者吾丧我”。好一个“吾丧我”,只有达到忘我的境界,心灵出窍,才能听得到天籁之声。“吾丧我”三个字,是这篇文章的一个密匙!

接着庄子进一步描述了社会各种现象和人的各种不同心态,并指出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又都是出自虚无。他用了两组大小来说明问题:“大知闲闲,小知閒閒;大言炎炎,小言詹詹。”也就是说,才智超群的人广博豁达,只有点小聪明的人则乐于细察、斤斤计较;合于大道的言论就像猛火烈焰一样气焰凌人,拘于智巧的言论则琐细无方。是呀,人上一百,种种色色。何以如此,在于对自己的认识上的差异。谋小不谋大,谋细不谋粗,谋近不谋远,是许多官员的弱点。而在抓大事、揽全局上,毛主席是高人,他是“大权独揽,小权分散。”他看问题从来是从大往小看,从粗往细看,从远往近看。如果不这样做,一个人就不能持久,就难成大事。

庄子的这篇文章是一个劝世经,他告诉我们,不要太关注是非。他认为,是非心会歪曲大道,是非是小道小智。“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道是大成,却被小成掩盖,而大言却被知识掩盖了。庄子认为,事物没有什么差别,是亦彼也,彼亦是也,从某个角度讲没有绝对是非。只有想明白的人,才能活的明白。庄子认为:“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是呀,人们终身承受役使却看不到自己的成功,一辈子困顿疲劳却不知道自己的归宿,这能不悲哀吗!庄子不仅提出了问题,还给出了解决问题的答案:“是以无有为有。” 他指出,没有就是有,即使圣明的大禹尚且不可能通晓其中的奥妙,我偏偏又能怎么样呢?

接下来,庄子越说越玄乎。“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用组成事物的要素来说明要素不是事物本身,不如用非事物的要素来说明事物的要素并非事物本身;用白马来说明白马不是马,不如用非马来说明白马不是马。整个自然界不论存在多少要素,但作为要素而言却是一样的,各种事物不论存在多少具体物象,但作为具体物象而言也都是一样的。庄子还讲了一个经典的故事:朝三暮四。有一年粮食欠收,养猴子的人对猴子说:现在粮食不够了,必须节约点吃。每天早晨吃三颗橡子,晚上吃四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非常生气,吵吵嚷嚷说:太少了!怎么早晨吃的还没晚上多?养猴子的人连忙说:那么每天早晨吃四颗,晚上吃三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都高兴起来,觉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了,自己已经胜利了。其实橡子的总数没有变,只是分配方式有所变化,猴子们就转怒为喜。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就有同一性。最后不免像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齐物论》,从“道未始有封”的命题出发,论述了“道”无界限差别,说明任何事物的差别和认识上的是非都是相对的。所谓“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一切争辩都是没有意义的。要求达到齐是非、齐彼此、齐物我、齐寿天的要求,认为一切美丑、善恶都是相对的,以此去掉是非、荣辱的计较,使思想得到自由和解放。剩下的内容还有很多,但是我最喜欢的一个段子是庄子正方两面的论述:“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不廉不嗛,不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圆而几向方矣。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也就是说,至高无尚的真理是不必称扬的,最了不起的辩说是不必言说的,最具仁爱的人是不必向人表示仁爱的,最廉洁方正的人是不必表示谦让的,最勇敢的人是从不伤害他人的。真理完全表露于外那就不算是真理,能言善辩总有表达不到的地方,仁爱之心经常流露反而成就不了仁爱,廉洁到清白的极点反而不太真实,勇敢到随处伤人也就不能成为真正勇敢的人。这五种情况就好像着意求圆却几近成方一样。因此懂得停止于自己所不知晓的境域,那就是绝顶的明智。

庄子在齐物论的结尾给出了这样一个比喻,他说:“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子要借梦蝶表达什么呢?人在梦中不知其梦,人自以为其知,而却不知其所不知,人知其所不知而如梦之初觉,然而他知道了,难道不还是有所不知么?人只有在大觉之后,才发现自己之前不断的梦觉之变实际上都在不知之中。这个故事一般称作庄周梦蝶这个简单的故事,即表现了一种人生如梦的人生态度,又把形而上的和形而下的庄周与蝴蝶的关系揭示出来。形而下的一切,尽管千变万化,都只是道的物化而已。庄周也罢,蝴蝶也罢,本质上都只是虚无的道,是没有什么区别的。这叫齐物

掩卷沉思,“齐物”和“齐论”对为政之道、为官之道有什么教益呢?我的感觉是为官者要学会大智若愚,不要太突显智慧,以防止树大招风分撼树,人为名高名害人。当今的为官者大多由“知识分子”晋升而成,这些人大多依靠自己的才智而不是依靠自己的资产,因此许多人唯恐才智不被人发现,唯恐才智得不到上司的认可,这在庄子看来是有问题的。庄子认为,大道并不曾有过区分,言论也不曾有过定论,人们所持有的是非与区分并非物之本然,而是主观对外物的偏见,物、我一体,因而是非无别,容藏于一体。只有忘物才能齐物,最高的境界是忘掉死生、忘掉是非,把自己寄托于无穷的境域,从而遨游于尘埃之外。当然,我们不是要做隐士,也不是要永远处于边缘化的状态。对古人的东西,要善于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庄子过分看重客观规律,忽视主观能动性;过分强调顺其自然,忽视人的智慧;过分追求写意诗意,忽视说理论物的准确性;过分肯定远古的美好,忽视厚古薄今带来的弊端等,都是值得商榷的。但我们应该知道:智慧有止而道无止,不为名利仁礼所动才能真正求得解脱,在人籁、地籁的基础上达到天籁的境界。

 

后记:这两天在北京海淀区喜来登酒店召开校友总会2008年理事大会和校友企业家论坛。今年论坛的主题是“危机与应变”,主要谈在世界性金融危机中企业家如何应对危机。看到我们的校友,有些还是我的学生,在论坛上侃侃而谈,很是欣赏。但平心而论,达到“人籁之声”者不少,达到“天籁之声”者不多,谁叫我们学校当年是“红色工程师”的摇篮。李培根校长在开幕式说我校要追求国际知名大学,要像世界一流大学学习,要将美国耶鲁大学作为我们的楷模。我去年年底到耶鲁大学访问的时候,知道他们对学生的要求就是要学生努力将自己培养成未来的领袖式人才。而要达到这点,在学校期间就要遵循三条标准:深厚的文化底蕴,独到的专业技能,魅力的领袖气质。

 

【附录】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

子游曰:敢问其方。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宀夭}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刀刀乎?

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构,日以心斗:缦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缦缦。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其杀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喜怒哀乐,虑叹变{埶心},姚佚启态;乐出虚,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可行己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吾谁与为亲?汝皆说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

其递相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鷇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说。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之成。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唯其好之也,以异于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而其子又以文之纶终,终身无成。若是而可谓成乎?虽我亦成也。若是而不可谓成乎?物与我无成也。是故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

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与是类乎?其与是不类乎?类与不类,相与为类,则与彼无以异矣。虽然,请尝言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今我则已有谓矣,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无适焉,因是已。

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也。请言其畛:有左,有右,有伦,有义,有分,有辩,有竞,有争,此之谓八德。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曰:何也?圣人怀之,众人辩之以相示也。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园而几向方矣。

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故昔者尧问于舜曰:我欲伐宗、脍、胥敖,南面而不释然。其故何也?舜曰:夫三子者,犹存乎蓬艾之间。若不释然,何哉?昔者十日并出,万物皆照,而况德之进乎日者乎!齧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恶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恶乎知之!”“然则物无知邪?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且吾尝试问乎女:民湿寝则腰疾偏死,?然乎哉?木处则惴慄恂惧,猨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螂蛆甘带,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猨猵狙以为雌,麋与鹿交,?与鱼游。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途,樊然殽乱,吾恶能知其辩!齧缺曰:子不知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王倪曰: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瞿鹊子问乎长梧子曰:吾闻诸夫子,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为奚若?

长吾子曰:是黄帝之所听荧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且女亦大早计,见卵而求时夜,见弹而求鸮炙。予尝为女妄言之,女以妄听之。奚旁日月,挟宇宙,为其吻合,置其滑涽,以隶相尊。众人役役,圣人愚芚,参万岁而一成纯。万物尽然,而以是相蕴。

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丽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所,与王同筐床,食刍豢,而后悔其泣也。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黮闇。吾谁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

何谓和之以天倪?曰: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是也,则是之异乎不是也亦无辩;然若果然也,则然之异乎不然也亦无辩。化声之相待,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穷年也。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罔两问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与?景曰: 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蚹蜩翼邪?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949-45942.html

上一篇:上智为间,必大成功
下一篇:张瑞敏:令人费解的三个为什么?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9 07: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