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胜利的编辑之家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ensl Email: silei10@sina.com

博文

《科技英语写作进阶》:新著问世 精选

已有 12966 次阅读 2009-9-6 11:31 |个人分类:业内资讯|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两年前从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中国办事处拿到一本Scientific Writing: A Reader and Writer’s Guide的校样本,浏览后的深刻印象是本书的立意甚好:作者结合自己长期从事英文科技写作培训的实践,从方便读者阅读、满足读者期望的角度阐述了英语科技论文的写作技巧;书中不仅从文法、逻辑、知识衔接等方面分析了如何在保持读者阅读的注意力和动机最大化的同时,确保读者阅读所需要的时间、记忆和能量的最小化;而且结合大量具体实例从论文题名、摘要、标题/次级标题、引言、图表、结论等方面详细阐述了科技论文写作的注意事项。

在我的鼓动和科学出版社马学海博士的帮助下,这本书的中译本终于在7月份面世。为确保本书的文字质量和翻译速度,我邀请了两位编辑MM翻译该书的第I部分(阅读工具箱),我本人主攻第II部分(论文的结构与目的)。但愿本书能为初涉科技写作的研究人员提供帮助。 

科技英语写作进阶 / () 利伯恩 (Lebrun J L)

任胜利, ,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

         你知道如何撰写语法正确的英语论文。那么首先要祝贺你。你也曾经阅读过StrunkWhite的小册子The Elements of Style (Penguin Press, New York, 2005)。很好。要追求真正的完美写作,现在你需要考虑到对你的成功至关重要的人¾¾读者。

         读者在阅读科技论文时最担心的情况是理解上的卡壳或滞后。卡壳是因为经验丰富的作者对于自己所熟悉的难题委婉道来,而这些难题对于读者则是因为突然遭遇而措手不及;滞后是因为知识渊博的作者在读者只能步行的地方却疾步飞奔。不能忽视把你和你的读者分隔开来的知识鸿沟,即使充足的背景知识也不能保证渴求的读者会发现你的论文容易阅读并有所收获。科技论文对于读者有着更多的要求。与典型的小说相比,同样篇幅的科技论文需要更多的记忆力、注意力和时间。因此,好的写作应考虑到读者的知识空缺、疲劳、短期记忆和急躁情绪,以使这些因素的影响最小化。

         有关写作技巧的书籍中很少提及独特的写作技术,这使得本书著者更为接近标志完美科技写作的六个特点:流畅(fluid),有条理(organised),清楚(clear),简洁(concise),有说服力(convincing),有趣(interesting) (FOCI)。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把诸如“because”, “but”“although”的连词放在句子的开头是否比放在句子的中间更具有阅读推动力?要考虑句子的行进。整个段落中保持第一句主题的恒定是否有助于读者顺利地理解论点?要考虑读者的期望。句子中的一个单词能否触发大的期望?“Because it was raining that day”设置了一个期望,作者接下来将要解释因为下雨发生了何事。句子以“the paint did not dry on time”结束,读者读完这个句子知道了为什么油漆没有干¾¾第一个期望得到满足,但是另外一个期望却产生了:油漆没有及时干的后果是什么?同文学作品一样,科技论文也是期望推动着阅读。通过创建阅读推动力、行进和期望,作者能够引导读者阅读。

         从题名到结论,读者对论文的每一部分都有不同的期望。由于忽视这些期望就会使读者失望,因此作者应该避免:缺少什么为什么的简短引言、与结论难以区分的摘要、误导性的题名、松散的结构以及初步而粗糙的视图。本书旨在帮助作者学会如何把论文的各个部分连接成为条理清晰的连贯整体,从而使读者满意。

         本书如同一盒巧克力:48个故事旨在激发阅读和强化学习的过程。本书还包含100个启示性的或引用于科技论文的例证。没有试图去优化这些例证。不要被它们吓到。这些例证的重要之处不在于它们对科学界的影响,而在于句子中单词的组织及其产生的期望。

         这本书应许多曾参加过我在全球各地举办写作技巧讲习班的听众而作。在课程评估过程中,参与者彰显了收获;有些是意料之中的;有些则是意料之外的。正如预期的那样,那些已经发表过论文的听众感觉到他们的写作因为心中铭记着读者而得到了提高。而使没有论文发表经验的年轻科学家感到宽慰的是,在不知道模仿对象是好还是坏的情况下,他们无须再不得不盲目地模仿他人的作品。更加出乎意料的是,甚至有很好地论文发表经验的资深科学家也发现,该讲习班提高了他们的阅读技能,并且使他们已经具备了更好的方法来进行同行评议。

         在翻过这一页之前,我想要表达我的谢意。有来自多个研究机构的1000多名科研人员帮助我理解和热爱科技论文的读者。谨将这本书献给他们。有三位作者通过他们的著作影响了本书的内容:Michael Alley有关科技写作的专著(The Craft of Scientific Writing, Springer, New York, 1997), George Gopen有关读者能量与期望的专著(Expectations: TeachingWriting from the Reader’s Perspective, Pearson Longman, 2004), Don Norman有关用户界面的专著(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 Basic Books, New York, 2002)。谨向他们致以最深的敬意。我站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上发现了在我之前他们曾经深入探索的新世界。如果说我发现了有助于本书读者的新技术,我要感谢他们,他们应有这份功劳。

 

I部分  阅读工具箱

1  减轻记忆的负担

l         被遗忘的缩略词

l         独立指示代词

l         避免使用近义词

l         遥远的背景资料

l         被破坏的对应关系

l         信息超量

2  持久的注意力确保阅读的连续性

l         层层推进中心思想

l         突出重点

l         举例说明

l         设问

l         再设悬念

3  缩短阅读时间

l         视觉信息汉堡

l         空格

l         调整与删减

4  保持阅读动机

l         打碎抑或点燃读者的希望:你的选择

l         通过达到读者的目的吸引读者

5  搭建跨越知识沟壑的桥梁

l         基准零点之桥

l         研究日志:跟踪知识差距

6  设定读者的期望

l         对于语法、句法、标点以及单词的期望

l         对于科学的期望

7 为流利阅读铺设行进轨道

l         三类以主题为基础的阅读行进模式

l         非主题为基础的行进模式

l         错误的行进行进的停顿

8  创建阅读动力

l         具有视觉效果的文字

l         从句钩子

l         倒数

l         故事

l         问题

l         例子

9  控制阅读能量的消耗

l         能量账单

l         动机的作用

l         标点符号:阅读能源补给站

II部分  论文的结构与目的

10  题名:论文的脸面

l         通过六个实例来了解论文题名

l         改进题名的6个技巧

l         论文题名的目的与质量

l         检测你技巧的一个题名

11  摘要:论文的心脏

l         摘要的四个部分

l         摘要和题名之间的连贯性

l         摘要中的动词时态

l         摘要的目的和质量

12 标题/次级标题: 论文的骨架

l         好格架的三条原则

l         标题的句法规则

l         结构的目的与质量

13 引言:论文的双手

l         短模板式引言有什么问题?

l         引言要回答重要读者的问题

l         引言设置了可信度的基础

l         引言是主动和主观的

l         引言是积极和鼓励的

14 引言 (II部分):常见的陷阱

l         故事情节的陷阱

l         抄袭的陷阱

l         不精确的陷阱

l         判断性形容词的陷阱

l         引言的目的与质量

15  视图:论文的声音

l         制作好视图的七项原则

l         视图的目的和质量

16  结论: 论文的微笑

l         结论的目的和质量

l         将来的工作



读书荐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899-253756.html

上一篇:关于公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评审结果的通告 [转]
下一篇:973计划的定位与申请组织 (韦宇, 范少锋)
收藏 IP: .*| 热度|

23 武夷山 赵星 王桂颖 刘玉平 毛飞跃 章成志 艾云灿 郭战胜 鲍博 朱志敏 刘世民 吴飞鹏 周春雷 刘强 唐小卿 陈苏华 刘凡丰 苗元华 柳东阳 吴志强 高建国 郑文达 zhaowanfu

发表评论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6: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