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育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kullt 记录北大教学成就,传承北大文化传统,发扬北大人文精神

博文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李中华教授谈国学教育(节选)

已有 5278 次阅读 2010-1-16 10:03 |个人分类:明师论教|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教育, 周易, 国学

一.国学:精华与糟粕
记者:这几年有一个所谓“国学热”,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我们传统文化的价值。您怎么评价当前的“国学热”呢?
李老师:当前的“国学热”是一种积极的思想文化思潮,但确实存在一定盲目性。“国学热”实际上是什么东西都出来了:周易的算卦,风水,推背图等,很多并不符合“先进文明发展方向”的东西,也出现了。很多人没有鉴别能力,只要国学就说是好的,尤其是只重形式而忽略了真正的国学精髓。就拿清明节的祭祀来说,儒家祭祀的本意是“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人不能忘了本,不能忘了自己的来历。但是现在呢,祭祀烧掉的东西什么都有:股票,美元,彩电、冰箱、别墅、小轿车,据说还有纸糊的“二奶”,简直成了骗鬼的闹剧。这不是文明,而是愚昧。
改革开放以前,我们有一个口号叫“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但是西学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影响了我们对国学真正精华的吸收。原来是一概扔掉,现在是一概地吸收。因此我们的教育面临着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如何扬弃国学里面不符合时代精神的,不符合人文理念的东西?周易、儒学、佛学、道家,实际都有这个问题,这就需要对经典有一个重新的理解和诠释。
 
二.国学的诠释:以文本为基础,以时代精神为延伸
记者:传统文化思想基本以古文形式存在,这对普通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障碍,即使专家之间,在某些语句的解读上也存在很大分歧。李老师您能否讲一下对经典的解读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李老师:解读经典,必须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有一个重新的理解和诠释,那就是发展。对传统文化没有新的诠释,就没有发展,那它就变成一个死的东西。
 记者:现在文艺界有一种非常庸俗的娱乐心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有害的。比如很多人就把《三国演义》当成了历史。专家的意见应该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百家讲坛”本来是一种很好的形式,但目前争议很大。
李老师:这和讲解者自身的理解有关系,多数时候就是理解问题。比如于丹,为国学的普及做出了重要贡献,她的口才很好,思维也很敏捷,但在她的讲说中也有不足。比如她把“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中的“小人”解释成孩子,这就是文本的误读了,“小人”是和“君子”相对的,道德不够高的,修养不够足的,叫做“小人”,在古代,“小人”并没有太多的贬义。她的解读是一种新诠释,但是新诠释一定要得到文本的支持,并不能违背学术规范,这是当前国学普及教育中应该注意的。文本可以做这种解释也可以做另种解释的时候,诠释者可有一个诠释的余地,但文本说黑的你却说它是白的,这即是违背文本的错误诠释。
 
三.国学教育中的问题
记者:您除了给在校学生上课之外,也有很多面向成人的讲座,您觉得国学教育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李老师:国学是一个各种思想混杂的复杂体系,因此国学教育首先要有计划、有目的进行,以提高国民素质,培养道德情操,提高认知能力,增强民族智慧为目的;其次是有选择,国学内容多如牛毛,体系庞大象大江大海;第三是要抓住核心,取其精华,积极引导,准确诠释。如《老子》五千言,思想有很多,核心的东西是“无为”。“无为”,就是在不违背自然、不违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的“为”。
佛教也一样,佛教的基本精神,不是要你“逃避”,而是让你“放下”,放不下内心的执着,世上无处可“逃”。
在教学上需要解决这个问题:学术本身的问题和大众对国学中儒、释、道基本价值和基本精神需求的区分。讲《周易》便是如此,《周易》的精华不在算卦。算卦的东西灵不灵?它怎么能灵?要善于引导,不能投其所好,学习《周易》的目的之一,便是要破除对《周易》的迷信。我们中华民族最高智慧就集中在《周易》里面。《周易》的核心是“变”的问题,客观世界在变动,所以人的主观世界也要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动而变。
 
四.中国哲学的特点与传统文化的自信
记者:现在高校管理都讲究量化,把教育分解成一个个可以计算的指标。这各种做法是不是违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李老师:是啊,中国哲学不讲量化,这是一个弱点,也可能是优点。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一般讲是整体的、有机的、动态的、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有机的联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截然的分开。西方哲学则是两分,天人二分,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重逻辑分析,重解析量化,你就是你,我就是我。
今天所谓的“国学热”中,不能热昏了头。西方中心论要不得,华夏中心论也是不行的。未来的人类文明应该是不同民族优秀文化的综合体、融合体。
当今的世界,人类文明在转型中,我们如果不加强国学的教育,在文明转型当中,就不会有我们的地位。我们老讲话语权的问题。可是我们不了解我们的传统,我们都是跟着人家说话,怎么有话语权?不了解自己的文化,也无从交流和对话,当然也就做不到比较和融合。
 
五.讲课经验谈
记者:国学涉及很多道德修养问题,具体到教学环节怎么做?现在社会环境下,如果老师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可能还会有逆反心理。
李老师:不是讲应该怎么做,是讲孔子怎么说,孟子怎么说,我们怎么看待这些说法。教学可以讨论,不是说教性的。我们回到经典,经典怎么说的,我们怎么理解的,让大家自己去思考:这个东西合不合适,那个东西合不合适。还是有一个自我选择的问题,不能强迫,不能强求,因为它是个自觉的过程。另外还得身体力行。现在,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有些人变成了会说话的机器,自己的情感没有了,关怀没有了,热情也没有了。师生之间如同路人。
记者:那关于讲什么内容,您的标准是什么呢?
李老师:比如说讲一个哲学家,要讲最能说明这个哲学家的最有代表性的观点,这是那个时代的创新的东西。一个观点,他之前的某人讲了,他也讲了,这不是他的东西,要找出他讲到的而前人没有讲的。要有系统性的介绍,挑他最具有代表性的创新的思想来给大家讲,这样让学生有一个把握,而且让他很难忘。上课不能图热闹,这就需要教师的诠释能力和学术选择的眼光,要有选择,不能什么都讲。对国学的普及教育,尤其要注意选择。
 
完全版本,请点击:http://llt.pku.edu.cn/?p=262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6636-287686.html

上一篇:扩展自由选择的空间,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节选)
下一篇:《北京大学教学促进通讯》自然科学名师名课集粹
收藏 IP: .*| 热度|

1 孟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05: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