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Z Blo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RZ1218

博文

为了难以忘却的纪念——写在王行刚老师逝世之后

已有 6655 次阅读 2008-7-20 05:16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200864,计算机学会的网站上发布了一条简短的消息:著名的计算机网络科学家、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王行刚于20085月因病去世,享年71岁。学会对他的逝世表示哀悼,对他的家属表示慰问。”。尽管几年前我就获知王老师身患帕金森氏综合症,前年开始在家休养,但听到他离开人世的噩耗,仍然感到十分意外。71岁在现代社会仍属英年早逝啊!

1963年,我考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二系,专业无线电导航。与其他同龄人一样,“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剥夺了我们学习专业的机会,刚学习了三年基础课就被迫卷入那场革命大风浪,飘泊了两年多就算大学毕了业。毕业分配时,因莫须有的“父亲有政治问题”被分配到一个机械厂铸造车间当砂型工。没想到第二年该厂需要计算机控制集成电路的加工设备,阴差阳错把我这个与“电”沾边的“大学生”吸收进“赶超帝、修、反”(当时掺砂子的工人组长原话)项目组之中。偶然的机遇却使我开始从事了10年的计算机应用和计算机设计调试工作。

1978年,我国重新招收研究生。出于对计算机网络的好奇,我报考了王行刚老师的硕士研究生。研究生面试时,王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具有Gentleman风度的学者,待人谦和,对经历“文革洗礼”的学生在相关理论上的不足深表理解和包容。经过漫长的等待与不安,我终于有幸成为王老师的开门弟子,从此我便与计算机网络结下不解之缘。后承蒙王老师推荐,我参加了科学院的出国研究生考试并成为公派出国研究生。也正因为如此,到805月出国前,只在计算所等待出国的几个月期间内有机会和王老师有了较多的接触机会。

在出国前的那些日子里,老师有针对性地给我指定了阅读书籍与资料,要我充分利用在联系出国的等待期间到科大研究生院选修计算机科学理论课程以弥补历史带来的不足;定期或不定期地与我讨论有关计算机网络的问题。在七十年代末期,计算机网络在国外也未获得广泛的应用,国内对计算机网络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这段经历为我后来到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NPL)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完成NPLX.25-DCN网关的设计与开发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理论与技术基础。

在英国的5年中,我与老师一直保持着频繁的书信联系。由于英国研究所不能授学位,而研究所不需要交Bench Fee的优点使大使馆教育处的主管三秘坚决反对我去联系大学争取攻读博士学位。在这种情况下,老师鼓励我说:“要充分利用NPL的网络研究优势开展相关研究,打好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同时,绝不要放弃求争取到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努力和机会”。当我后来绝路逢生,在不到3年的时间在伦敦大学以Internal student的名义,半工半读取得博士学位之时,在我心底不能不由衷地感谢王老师在我最困难的时期所给予鼓励和帮助。

博士论文答辩前夕,老师来信对我说:“如果你愿意回计算所,非常欢迎;离家5年了,如果想回成都,我可以介绍你到成都分院的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工作”。关怀之意,溢之于词。回国后,老师每次来成都或我出差到北京,我们都有了更多的接触;有时,我们也对共同关心的技术问题联合发表论文。

2006年,我出差北京到计算所看望王老师时,发现他的精神大不如从前,手不时颤抖。事后获知他患上了帕金森氏综合症,可没有想到“竟然就此永诀”。

前些日子从电子科大周明天教授偶然听到老师辞世的不幸消息,当即到科学院和计算所的网站上检索,希望证实这不是事实。正当庆幸未发现任何不希望出现的消息之余,突然在计算机学会的网站上证实了这一噩耗。此后,多次给他的家中挂电话都无人接听……。现在事情已经过一个多月,更不敢让电话勾起王老师的亲人的哀思。愿老师的灵魂已经得到安息。

痛定思痛,突然想起我的一个朋友——香港科技大学Samuel Chanson教授因肺癌去世的情景:大学的网站上专门开辟了悼念Chanson教授的栏目,除了学校的悼词之外,他的同事和朋友都到网站上发表文章,去寄托他们的哀思。两相比较,显然香港的大学更人性化:不管是什么人,只要他为国家和人民做过贡献,辞世之后同事和朋友并没有就此忘记他……
**********************************************

    以下是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研究生导师栏目下收索到的有关王行刚老师的介绍的部分内容,权以此代我和王老师所有弟子作为追忆老师科研历程的悼词吧:

“王行刚(研究员)是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03机)等5台早期计算机的研制者。他提出并实现了对103机中央控制器等的改进,使运算速度提高一倍;负责研制成功了飞行器“遥测数据收集设备(车载)与处理设备”等专用机;还负责大型晶体管计算机(109丙机)和卫星地面测控计算机(717机)的可靠性预计、验 证和管理,这两台机器均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奖。
  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他开始研究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大型系统的规划设计和评价技术,他先后担任“国家计委电子计算机中心工程” 总体组长、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兼职总工程师、中国人民银行“银行电子化专业组”总设计师、国家863计划通信主题专家组成员和多媒体通信专业专家组长 等,主持设计了“中南海南区办公自动化系统”方案、“宁波市金融系统电子化一期工程”、中科院“百所联网工程”、“广州宽带主干网络总体设计”等10余项 重要工程。在1986年和1993年,他先后创建了中科院计算所“系统分析与设计”研究室和中国科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应用系统总体部并任主任。
  在推进国家信息化建设工作中,他曾先后担任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办公室专家组副组长、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顾问和专家组副组长、国家信息化办公室专家委副主任、以及深圳等省市信息化专家委成员”。

********************************************* 

    王老师,你的学生将永远记住你的贡献,永远记住你的教诲。愿老师的灵魂得到安息!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580-32750.html

上一篇:戏说“四十而不惑”
下一篇:《尘封的记忆》补遗
收藏 IP: .*| 热度|

2 张星元 CHAOGER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17: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