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落地,请问您看出了什么?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indazhong 得慧于老聃,取经自西天,欲知生死谜,弹指一挥间!

博文

如何从梦境获取科学灵感(6,7)

已有 7264 次阅读 2011-2-20 11:43 |个人分类:科学之道|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生物学, style, 脑电波

6、从灵感产生与脑电波形态的关系看其潜在的生物学基础

 

    现在让我们用科学手段来进一步深入地观察和研究灵感产生的生理状态及环境条件。根据以上的举例和人类大量的实践,我们似乎已经明白,灵感与心情宁静、心平气和的入静状态相关,与睡眠休息相伴,与闭目养神密不可分。然而,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灵感往往α型脑电波在相同的生理状态和条件下伴随出现【5】。

 

      生物电现象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我们人类和动物的心脏、肌肉会产生心电、肌电,我们的大脑也无时无刻不在产生脑电。脑电波是一些自发的有节律的神经电活动,其电压在微伏量级,其频率变动范围在每秒136次之间,可划分为四个波段,即δθαβ四个波段。

 

    δ波,频率为每秒13次,一般婴儿、智力发育不成熟的患者、或是成年人在极度疲劳和昏睡状态下,脑电图可出现这种波型。

 

    θ波,频率为每秒47次,成年人在受到挫折而抑郁时以及精神病患者这种波型极为显著。但此波往往亦为少年儿童(1017岁)的脑电图中的主要成分。

 

    α波,频率为每秒813次。人在闭眼并安静时该节律最为明显,当安静沉思到一定状态时,在大脑局部区域,如枕部或顶部,脑电呈现出谐振状态的α型纺锤波。睁开眼睛或接受其它刺激时,α波即刻消失。

 

    β波,频率为每秒1436次,当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或亢奋时出现此波,当人从睡梦中惊醒时,原来的慢波节律可立即被该节律所替代。

 

    在人体心情愉悦或静思冥想时,α波相对来说得到了强化。有人认为,因为这种波形最接近右脑的脑电生物节律,于是人的灵感状态就出现了5

 

        脑电波或脑电图是一种比较敏感的客观指标,不仅可以用于脑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而且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与人类的睡眠疲劳以及生命健康息息相关。

 

    看到脑电波在睁眼-闭眼状态中的差别,我们似乎更加明确了一个道理: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窗户一开,光线带来的新信息,就会干扰了宁静的脑海电磁波,形成了一种叠加的电磁波涛,脑中优美的谐振波形,α波,就被打成了“细碎的浪花”,变成了高频的β波。

 

    这个现象的科学道理便是我国著名神经生理学泰斗张香桐教授研究发现并阐明的“大脑皮层的视觉诱发电位”现象——光强化效应。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脑电图检测中若要观察纺锤状的α波时,必须要让受试者闭眼并入静的原因 ……

 

    这是“睁眼者瞎” 与“沉思者明”的道理,也是“常规思维状态”与“理想思维状态”的差别,甚至还是由常人转为奇人的嬗变原理——灵感产生与否的关键似乎就隐藏在眼睛的一睁一闭之中。

 

    大量研究实例和反复体验告诉我们,“基本睡足”与“凝神闭目”是灵感产生的两个最为重要的生物学要素。凌晨醒来,半醒半睡,恰好满足了这两条要素,于是灵感之门向幸运的有心人敞开了!

 

7、灵感获取技术 —— “抓梦”

 

    明白了产生灵感的主要生物学机理,那么能否有好办法抓住灵感而不让它逃之夭夭呢?有,先人早已有成功的记载,但因为零散不全,也由于原理不明,因此未能形成理论也不成规模。笔者在多年的实践中已把总结出来的技术要领,写成一首七绝小诗。学习并实践此诗中的技术,您就可以成功地收获大自然授予每一个有心人的弥足珍贵的灵感,轻松地实现所谓“记梦”、“抓梦”的心愿。

 

    笔者的小诗《巧捉灵感梦》如下:

 

巧捉灵感梦

凌晨时分半醒来,眼睛不睁灯不开。

枕下摸出纸与笔,写下灵感爽歪歪!

 

    凌晨时分是说灵感产生的最佳时机,充分休息后可获得最佳的脑功能状态。不睁眼睛不开灯是重要的技术措施——眼睛是大脑的直接外延。反复实践证明,一旦眼睛睁开,我们的大脑便会逐渐失去独立宁静的思考状态!关于这一点,脑电图形由α波向β波的转变就是最好的证明。“枕下摸出纸与笔”说来不难,做起来却不太容易,您要得到您的同屋好友,尤其是您心爱的太太的理解和支持。半夜三更,纸笔沙沙响,不可能不影响他人。

 

    有了这个的秘方,尽管半醒半睡时记下的灵感第二天看上去东倒西歪,但你已经成功地实现了抓住灵感的美好心愿。人类智慧的超自然状态已尽在你的掌握之中。
 
 
注:
 
后面的内容才是获得“创新灵感”的关键技术
 
第8节——造梦
 
第9节——盗梦
 
第10节——梦想融入现实,个个都是人才
 
改编后的全文将在《大众科技报》2011-02-22,第二版两个通版发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405-414791.html

上一篇:如何从梦境获取科学灵感(3,4,5)
下一篇:如何从梦境获取科学灵感(8, 9, 10)
收藏 IP: 202.197.112.*| 热度|

10 刘洋 许培扬 鲍得海 陈辉 王号 吉宗祥 杨正瓴 张能立 杨金波 XY

发表评论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3 08: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