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uli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ulin

博文

[转载]谈谈亚里士多德《物理学》

已有 223 次阅读 2024-6-13 12:56 |个人分类:科学哲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文章来源:转载

         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探讨自然界中的运动(motion)和变化(transformation)。在亚里士多德的时代,“物理学”这一学科并不存在,因此他使用了“自然哲学(natural philosophy)”或“自然论(naturalism)”等名称来描述他对自然世界的观察和研究。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natural world)。他认为自然界是由所有自然物体组成的,包括天体、气象、物理对象以及生物等。在亚里士多德的时代,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和地理学等学科还没有分化出来,它们都被包括在《物理学》这一学科领域中。因此,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包含了现代自然科学各个分支的许多内容。

        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提出了著名的“四因说(the four causes)”,即质料(material)、形式(form)、目的(purpose)和动力(motivation)是自然万物运动变化的原因。他认为这四种原因共同作用(combined action),导致了自然界的运动和变化。质料是构成物体的基本元素;形式是物体所具有的特性和属性;目的是指物体的运动变化都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动力则是物体运动变化的推动者。四因说在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理解世界的逻辑框架,对西方哲学、法律、政治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对科学史和科学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它为后世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框架。其次,它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科学问题和方法论,例如如何确定物体的运动规律、如何解释自然现象等。此外,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提出的四因说等思想也成为了科学哲学的经典问题。然而,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也存在许多历史的局限性,例如他对于某些自然现象的解释过于牵强附会,缺乏经验证据等。

         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中,《物理学》被视为第二哲学(second philosophy)。第一哲学是“形而上学(metaphysics)”,探讨超越经验世界的现象和本质之间的关系。《物理学》则探讨经验世界中的事物及其之间的关系,因此被视为第二哲学。尽管如此,《物理学》在亚里士多德的整个哲学体系中仍然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为后世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启示。

        现代物理学是什么?其特征是学科高度细分化和交叉化的结果。如凝聚态物理学研究物质的宏观性质,如晶体、液体、气体、等离子体、超导体、半导体、磁性材料等的结构、性质和相变;光学研究光的性质和运动规律,包括光的波动和粒子性质、光的传播、吸收、反射、折射、干涉、衍射等;原子核物理主要研究原子核的结构、性质以及相互作用;粒子物理学主要研究物质的最基本构成和性质,如基本粒子的分类、相互作用等;生物物理学研究生物体和生命现象的物理学原理,包括生物分子结构、运动和相互作用、生物体的力学性质等;天体物理学研究宇宙中各种天体的物理学性质,包括宇宙大爆炸、宇宙射线、恒星、行星、星系等;地球与空间物理学研究地球、地球附近外太空、太阳的物理现象。等离子体物理学研究等离子体的性质与运动规律,包括天然等离子体(如大气中的等离子体)、人工等离子体(如受控核聚变);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研究物体的热力学性质,如温度、热量、热力学循环等,以及物质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之间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与现代物理学在学科性质、研究对象、方法和理论以及结论和影响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

        学科性质: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被视为哲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探讨自然界的运动和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问题。而现代物理学则是一门基于实验和数学的自然科学,研究物质和能量的性质和行为。

        研究对象: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的所有物体,包括自然界本身。现代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则更加具体和细化,例如原子、分子、电磁场、粒子等。

       方法和理论: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主要基于观察和思辨,注重对自然现象的描述和解释。现代物理学则使用数学模型和实验方法,注重对物理现象的定量描述和验证。

        结论和影响: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得出了许多错误的结论,例如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物体的运动需要外力等。而现代物理学通过实验和数学模型得出了许多新的结论,例如牛顿运动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这些理论不仅在科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工程、医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尽管存在这些差异,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对后世的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为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框架,还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科学问题和方法论。通过阅读《物理学》,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体系,其作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体系涉及伦理学、政治学、逻辑学等多个领域。《物理学》作为他的主要著作之一,是理解他思想体系的重要途径。人类的思想进步并非完全是新的思想取代旧思想,而是我们在具备新理论的同时,也时常从旧的思想中获得启发。

附: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学习摘要

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研究的是自然,全书共分8章。第1章在批评先贤的基础上,将存在物的本原确定为质料和形式【又分为形式(变化后的形式)和缺乏(privation,即变化前的形式)】。亚氏在此还对第一哲学(形而上学)与第二哲学(自然论或物理学)进行了界分;第2章从一个稍微不同的视角继续探讨本原,提出四因说(质料因、形式因、运动因、目的因),这其中的运动因和目的因之凸现和成熟较多归因于亚里士多德。亚氏又认为四因可以缩减为质料和形式二因,进而又在分析偶然性(chance)的时候将其与意图(intention)关联起来。

第3章开始进入对变化和运动的分析并予以定义:“潜能的事物(作为潜能者)的实现即是运动。”这随即涉及对一系列复杂观念的精微研究(第3-4章):首先是无限(the infinite)的观念, 亚氏否定了实无限(infinity in actuality)而肯定了潜无限(infinity as potentiality)【这么区分:无限大的数是无法被实际指出的,但任何一个数都可以再加下去】;接下来亚氏将空间定义为物体的限(limits or extreminity)并否定了虚空;亚氏部分地依赖运动来定义时间,“时间是运动的数”,这里的数却也有客观的成分,因此这个定义是极为精妙的。

第5-8章转入对运动的具体分析。这里亚里士多德通过将产生和消灭等变化排除在运动之外,而以位移为讨论焦点,构成了一个相对机械的世界,竟似乎不当地限制了亚氏将变化因和目的因纳入本原这一创举的深刻性。第6章批评了芝诺关于运动不可能存在的主张;第7-8章分析了第一推动者:永恒的、唯一的,没有量的第一推动者犹如宇宙这个大球的外边缘或外限。个人感觉最重要的内容仍然集中在前4章,并且后面在批评芝诺的时候,亚氏因为未能按照微积分方式理解极限和点,导致颇为惊人的主张:“时间不是由‘现在’组成的,线也不是由点组成的,运动也不是由‘跳跃’组成的。”】

第一章

一开始,亚里士多德就指出,《物理学》是对自然的研究,而“只有认识这些本原、原因或元素(principles, causes, Elements),才是知道了或者说了解了这门科学。”【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15页,下同】。必定有一个或多个本原,但就其数目和特性却有不同主张。亚氏肯定“自然物(things that exist by nature)全部或其中一些是在运动变化着的”【17】之后,转向分析一些前贤的方案。

首先是“万物是一(All things are one)”的主张。这是Parmenides和Mellisus的意见。亚氏先区分了实体(substance)、性质和数量,其中“除了实体而外没有一个别的范畴能独立存在,所有别的范畴都被认为只是实体的宾辞。”【18】然后质问上述主张:“万物是一个实体(如一个人、一匹马或一个灵魂)呢,还是认为都是性质,并且是同一的性质呢?”【18】无论该主张意味着连续的事物(可被无限分割),不可分的一(则不能是无限的,也不能是有限的),定义相同(则好坏是一样的),结果都推出荒谬的结论,因此需要放弃这种主张。亚氏还指出,巴门尼德把“是(is)”理解为只有一种含义,这是其错误的原因。

接下来,亚氏分析自然哲学家的主张,一派认为存在的基础物是一(水、气或火);一派则主张对立(contrarieties)在一之中,是由一分出来的(阿纳克西曼德);还有一派认为“存在是一又是多”。阿那克萨戈拉认为本原无限,而事物因其优势成分而得名,有点像莱布尼茨的单子论。这些所有的学者都认同了对立作为本原。“所有产生的事物全都是从与其对立的或对立两者中间的事物产生的,所有消失的事物也都变成了其对立或中间的事物。”【30】

那么本原是两个、三个还是多个呢?对立似乎需要一个第三者作为基础,因此,在本原或元素是两个还是三个上比较有困扰。亚氏从普遍的产生(becoming in its widest sense)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论点。产生的方式有形状的改变、加添、减去、组合、性质改变等几种。“在各种情况的变化里都必定有一个东西在做变化的基础即变化者,而基础就数而言是一个,但就形式而言则是两个。这两个中一个在变化之后仍然存在,另一个在变化之后就不再存在了。”【34】亚氏说,“在一个意义上必须说本原是两个,在另一种意义上必须说本原是三个。”【36】这里二与三的含混是这样的:质料(matter)和形式【变化后的形式(form),以及变化前的形式的缺失(privation)】。

之后,亚里士多德就分析前人的错误了。前人说事物不是又产生而来,只承认一个存在本身,这是走错路了。要发现存在的多样性,亚氏说要接纳产生,另一条路线则是指出同一事物在潜能(potentiality)和现实(actuality)之间的区别。亚氏还批评了柏拉图学派对缺失(privation)的忽略。“质料在一种意义上是能生能灭的,而在另一种意义上则否。作为含有缺失者本性是可灭亡的,因为它包含有可灭亡的东西——缺失。但作为可获得形式的潜能者,它的本性是不可灭的。它必然是不生不灭的。”【41】

在这一章最后,亚里士多德借分析形式区分了第一哲学(形而上学)和第二哲学(自然哲学)。自然哲学研究自然物的形式(也就是非永恒的形式),而“详细地确定形式的本原,它是一还是多的问题,以及它的(它们的)本性问题,这些是第一哲学的任务。”【42】

第二章

第二章继续讨论本原和原因。首先区分了自然和自然物,“凡存在的事物有的是由于自然而存在,有的则是由于别的原因而存在。…一切自然事物都明显地在自身内有一个运动和静止的根源…而技术制品…都没有这样一个内在的变化的冲动力(impulse)的。”【43】在这里,阿里士多德在本原、原因或原则的意义上使用“自然”一语。“凡在自身内有上述这种根源的事物就‘具有自然(have a nature)’。所有这样的事物都是实体,因为它是一个主体,而自然总是依存于一个主体之中的。”【44】这里值得强调的是,亚里士多德是在产生、变化或运动(become, change, motion)的概念条件下来探究自然的。因此,我隐约不清楚海德格尔对后苏格拉底希腊哲学的批评到底是怎么回事。

有哲人认为自然或自然物的实体(substance)是事物自身的尚未形成结构的直接材料(immediate constituent),如土、火、气、水等,在这里,“自然被解释为每一个自身内具有运动变化根源的事物所具有的直接基础质料(primary underlying matter of things)。”【45】而“另一种解释说:‘自然’是事物的定义所规定的它的形状或形式。…自然乃是自身内具有运动根源的事物的(除了在定义中,不能同事物本身分离的)形状或形式。”【45】亚氏倾向于认为把形式作为“自然”比较确当,“因为任何事物都是在已经实际存在时才被说成是该事物的,而不是在尚潜在时就说它是该事物的。”【46】第三种解释则“把自然说成是产生的同义词,因而它是导致自然的过程(nature in the sense of a coming-to-be proceeds towards nature)。”【46】在产生意义上的自然也同于形式,是趋向的对象。

在这里亚氏区分了数学家和自然哲学家,前者的研究脱了自然的对象,而后者则不脱离自然的对象。因为有质料和形式两种自然,“那么看来自然学的课题应包括认识形式和质料这两种意义上的自然。”【48】从另一角度看这一研究也是研究“为了什么”或“目的”和达到目的的手段的课题。不过这里亚氏补充了一句,“须知不是所有的终结都是目的,只有最善的终结才是目的。”【48,页51重复了这一主题】在相关的技术(art)上,则“使用技术是认识形式,而生产技术则是认识质料。”【49】总之,“自然哲学家应该研究和质料不分离存在的(虽然在定义里是可分离的)形式。…至于确定分离的纯形式的存在方式及其本质,则是第一哲学的任务。”【49

接下来亚氏将“本原”一词换成了“原因”,虽然还是探究同一个问题,“研究有多少个什么样的原因…我们在明白了每一事物的‘为什么(why)’(就是说把握了它们的基本原因)之前是不会认为自己已经认识了一个事物的。”【49-50】在这里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四因说:质料,“事物所由产生,并在事物内始终存在的那东西”;形式或原型(archetype),“亦即表达出本质(essence)的定义”;变化或静止的最初源泉,“那个使被动者运动的事物,引起变化者变化的事物”;终结、目的。【50】亚氏还说这可以分为两类,即基础质料和本质。这里还特别强调了目的或善这个意义的原因。“因为所谓‘为了那个’,意味着是最好的东西,是别的事物达到的目的。说它是‘自身善’或‘显得善’都可以。”【51】另外,还可以从别的角度对原因进行分析,如本质因和偶因(proper and accidental cause);在寻求每一事物的原因时,永远应该寻求最根本的原因。

由于许多事物的存在和产生被说成是由于偶然或自发的结果,接下来讨论了偶然性和自发性(chance and spontaneity)这两种原因并确定其类属。这里众说纷纭,有人否认偶然性和自发性的存在,认为“每一被说成是由于偶然或自发发生的事物都有它一定的原因。”【53】但又有学者把自发性看成天和一切世界的原因。

亚氏认为偶然性和自发性是存在的,“由于必然性而发生的或者说总是这样发生的事物和通常这样发生的事物,其中没有哪一种其发生的原因被说成是偶然性,也没有人说它们的发生是由于偶然性。但是,既然除了这两种事物而外还有别类事物发生着,并且大家都说它们是由于偶然性而发生的,可见是有偶然性和自发性的。”【55】这里偶然性和自发性与必然性和always构成了相对的类型。

亚氏说,有些事物是为了某种目的,而在这些为了某种目的的事物中又有一些是按照意图的(in accordance with intention)。“因此可见,在那些并不是必然如此或通常如此的行动中,有一些可以说是为了某目的的。(因为)凡由于思考或由于自然(as a result of thought or of nature)而发生的一切,都是为了某种事物的。”【56】另外,“正如事物既可以因本质也可以因偶然属性而存在一样,原因也既可以因本质也可以因偶然属性地造成结果。”【56】这样,则亚氏认为:“偶然性是有意图有目的的行动中的由于偶然属性的原因。因此思考和偶然性是属于同一范围的,因为意图不是没有思考的。”【56】另外,亚氏说,因为一个事物可能具有的属性是无限的,所以因偶然属性的原因也是不确定的(indeterminable)。

另外,自发性的范围比偶然性要广。自发可以出现在许多低等动物和许多无生物中,而偶然性则需要涉及意图,“所谓自发,一般地说来是适用于有目的的事情范围内,而其发生由于外在原因并非为了那些目的的事情;如果这种自发的结果是出于能有意图的人的意图,那它们就被说成是由于偶然。”【59】自发性基于外因,偶然性是基于内因。在中文58页的对应英文版处有一句对偶然性的理解与中文有较大的出入:“偶然性和由于偶然发生的事情一般说来只属于能有幸运和能行为的能动者。因此偶然性必然是行为的领域。…不能行为的事物不能做任何偶然的事。(Chance and what results from chance are appropriate to agents that are capable of good fortune and of action generally. Therefore necessarily chance is in the sphere of actions….Hence what is not capable of action cannot do anything by chance.)”。

亚氏说,偶然性和自发性都属于变化因。但是,“既然没有什么因偶然属性的东西先于因本质的东西,显然也没有什么偶然属性的原因(accidental cause)能先于本质的原因(cause per se),因此自发和偶然后于努斯和自然(intelligence and nature)。”【60】如果说天(heavens)是自发的,则努斯和自然是天本身的居先的原因。

亚氏说:在四因中,“后三者(形式、动力、目的)常常可以合而为一,因为形式和目的是同一的,而运动变化的根源又和这两者是同种的。”【60】在整合了几种原因,将形式、动力和目的因归一之后,亚氏说有三门学问:“一门研究不能有运动的事物(things which are incapable of motion),第二门研究能运动但不能灭亡的事物,第三门研究可灭亡的事物。因此解答‘为什么’这问题必须根究到质料,根究到形式,根究到最初的推动力(the primary moving cause)。”【61】这里,亚里士多德似乎将运动或变化刻画为自然事物的一个本质特征。以一种自然方式引起运动的根源有两类,其中一类本身不是自然的,因为在自身内没有运动变化的根源。就是那些自身不运动变化的情况下推动别的事物的,譬如完全不变化者、原初的实在、事物的本质或形式。

接下来亚里士多德讨论了自然这一目的因和必然性。对于事物的发生是否有目的,有怀疑意见:或许出于必然(这是一种事实性,因而也是一种偶然)或许出于偶然,为何是有目的的?亚氏驳斥这种主张,“这些事物以及一切自然物是永远如此或通常如此产生的,其中没有一个是由于偶然或自发而产生的。…因此在自然发生着和存在着的事物里是有目的的。”【62-3】在有一个目的的连续过程中,前面的一个个阶段都是为了最后的目的。而Art“一是完成自然所不能实现的东西,另一是模仿自然。”【63】因为自然有质料和形式两种原因,而形式就是目的,所以“形式就该是这个目的因了。”【64】亚氏承认差误在art和nature中都存在。“由任何一种根源出发的运动变化,既不会达到完全相同的终结,也不会达到完全偶然的终结,而是始终有一种竭力趋向相同终结的倾向(如果没有阻碍的话)。”【65】在这种意义上,自然是一种为了目的而运作的原则。

那必然性又占据什么位置呢?亚氏说,“必然的东西是因假设的,而不是作为目的。因为必然的东西是在质料之中,而目的则在定义(名称)里。”【66】“自然物里的必然的东西,就是我们称之为质料的那东西和它的运动变化。”【67】这里对必然性的论述感觉怪怪的。

本章中对偶然性的论述特别复杂。涉及到偶然、自发、目的、意图、行为、自然、努斯、必然性等各种因素,但很多因素又未按照我们现代的充分意义表达出来。譬如,自然或形式或努斯(此处对努斯也没有界定)是首要的,但意图则又似乎可以超乎自然目的之外,从而导致偶然;对必然性的讨论似乎跟我们后来的天意或必然命题有距离;另外,亚氏在借本质和偶然属性(accidental attribute)来界定偶然性(chance)的方式似乎也深受其范畴表观念的影响。

第三章

既然我们的研究对象自然是运动和变化的本原,那么必须理解运动和变化(motion and change)。“因为,如果不了解运动,也就必然无法了解自然。”【68】这里就涉及运动的意义以及有关的一些概念,譬如连续性(continuous)(运动被认为是一种连续的东西),无限(infinity)(与连续性相关)、空间、虚空和时间(这些都是运动的条件)。“这些是一切自然对象所共有并与一切自然对象共存的,显然,一开头必须先逐个地研究这些共同的东西。”【68】

先研究广义的运动。事物有现实的、潜在的或两者结合的;变化总是事物(亚氏处的“事物”概念是一个运动中的概念,而且“变白的事物”不能忽略“白的”这个具体内容)的变化;存在有多少种,就有多少种变化和运动。亚氏这样下定义,“潜能的事物(作为潜能者)的实现即是运动(the fulfillment of what is potentially, as such, is motion.)”【69】包括产生或灭亡、性质的变化、数量的变化、位移。而运动进行的时间正是潜能事物作为潜能者实现的时间。运动被认为是不定的(indefinite),“原因在于,它不能单单被归入事物之潜能或单单被归入事实之实现。…运动被认为是一种实现,但尚未完成(motion is thought to be a sort of actuality, but incomplete)。”【72】

这里亚氏说,“自然的推动者也是能运动者,因为凡自然的推动者,在推动的同时自身也在被推动着…现在只要知道是有一种推动者自身不能运动的就够了。”【70】推动者总是传递一种形式,它是运动的本原或起因。【72】

无限(the infinite)与量、运动和时间都相关。“事实上,凡是接触过这门自然哲学的,都讨论过有关无限的问题,并且大家都把它看做事物的最初根源。”【75】譬如,Plato就把无限看做自在的实体,在理念和感性事物中都有无限,有大和小两个无限;一些自然哲学家则把无限看为元素的属性。

相信无限存在的主要根据有五点:1、时间是无限的;2.量的无限可分性;3.产生和灭亡是无穷无尽的;4.有限的事物总是以别的事物为限的,因而必然没有真正的限;5.最重要的是,“所有思想家都感到困难的一点是:因为我们的思想不能想象任何限制,所以数和数学量以及超出天外的事物都被认为是无限的。而且,既然超过天外之物是无限的,那么看来物体也是无限的,世界也是无限的。…只要一处有无限,所有各处就都有无限。”【78】

关于无限的问题是困难的。亚里士多德在此限于考虑:“特别属于自然哲学家的任务则是探究,是否有一个可以感觉的量是无限的(The problem, however, which specially belongs to the physicist i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re is a sensible magnitude which is infinite)?”【78】首先辨析“无限”的不同含义:1.指本性上不可能有穿越(go through)的事物(如声音是不可见的);2.虽然可以穿越,却穿越不到尽头的。3.也可指增加或减少上无限。

亚氏首先否认了这样一个论点“无限是一种脱离感性事物的自在之物的无限。”论证如下:1.若无限不是量不是数,是自在的实体而非属性,那么它就不可分【这里把属性和实体割裂开来了】。2.无限在本质上是数和量的表现,因此不能是实体。3.无限也不能是一个实现了的事物、实体或根源【因为同一事物不可能是多个无限,所以无限是不可分的,而这与actual thing有矛盾,因为后者是一个确定的量;这里随后关于不是根源的讲法很悬乎80】。

但更重要的问题在于:“在感性事物中是否有物体在增加的方向上是无限的?”【80】亚氏先进行了两个辩证法论证(dialectical argument)来否认感性事物在增加方向上是无限的:1.如果物体的定义是“以面为界(bounded by a surface)”,那么就不可能有一个物体是无限的;2.数或有数的事物都是可以计数的,而“如果可计数的事物能被计数,无限也就可以被穿越过去了。”【80】这两个相当于语言或定义论证非常巧妙。

接下来就具体事物展开论证。1.复合的物体不能是无限的。多个元素之间必须均衡,否则一个会被另一个消灭掉;但若说每一个元素都是无限的也不行,“因为物体是在各个方向上都有延伸的,无限是无止境的延伸,因此,无限的物体只要一个就足够在各个方向上延伸到无限远了。”【81,非常妙的论证】2.作为单一的物体也不能是无限的,不论是作为a.一种诸元素所由产生的超元素还是b.单体。就a而言,不存在这样的感性的超元素。“如果有这个超元素的话,它该在这个世界上。”【81】

就b而言,亚氏给了一个令我费解的论证,“火或别的元素也没有一个能是无限的,因为万物不能‘是’或‘变成是’这些元素中的一个。”【81】随后亚氏又给了个一般的论证:感性事物都有处所,有合适的空间。如果感性事物是同种的(homogeneous)则要么不动要么永动,这与经验相违背;如果感性事物是不同种的,则其各异质元素每一个又会碰到“同种事物”同样的问题。

并批评了阿那克萨戈拉的“无限是静止的”论点。阿氏的观念与“物体都有各自的空间”不相容。这里亚氏似乎引入了“空间是有限的”的观念。【83】总之,“如果不能有无限空间…就不可能有任何物体是无限的。”【84】最后,亚氏说,“根据这些论证可见,没有现实的无限物体(actually infinite body)”。【85,亚氏此处对实无限的否定是很强有力的,虽然也依赖其宇宙论和经验,但两个辩证法论证实在精妙】

但完全否定无限也会导致困难,这样时间就会有始终,量也不能进一步分割,数也不会是无限的。亚氏说,“量在现实上不是无限的,但分起来确是无限的,因此,只有潜能上的无限(the infinite has a potential existence)。…‘有无限’就像说‘有日子’和‘有竞技会’一样,是一个接着一个永远不断地发生着。”【85】“‘无限’的真正涵义正好与平常大家理解的相反,不是‘此外全无(what has nothing outside it)’,而是‘此外永有’(what always has something outside it)。”【87】‘此外全无’的东西是完全的或完成的;宇宙或万有(the whole)就是‘此外全无’,“如果其中缺少什么,或在它以外有什么,它就不是万有了。”【88】‘无限’获得至高荣誉在于其与万有的相似性。“无限”是由量所完成的质料。但我觉得,亚氏将完全者或万有(the complete or the whole)界定为有限的、完全的,这种做法我不太理解。

“无限在量、运动和时间里是不同的,按照这三者的不同的本性,运动被说成无限是因为运动(或性质变化或增加)所赖以表现的量是无限的,时间被说成无限的是因为运动是无限的。(The infinite is not the same in magnitude and movement and time, in the sense of a single nature, but the posterior depends on the prior, e.g. movement is called infinite in virtue of the magnitude covered by the movement (or alteration or growth), and time because of the movement.)”【89,照这句话,则李猛2010年关于“亚里士多德的运动概念”的演讲的基调是可信的:时间依赖于运动,而不是相反;不过洛克那里不也是把时间理解为感知的接续么?则区别何在】这第7节区分了数的无限和量的无限:数在小上有一个限,在多上却可以永远超过一切数;量在‘小些’方向上可以超越一切小的量,而‘大些’上则没有无限大的量。【89,这两种讲法都很奇怪】亚氏将无限整合到四因中,则“无限是质料意义上的原因,其本质是缺失,具有无限这个本性的主体是一个感性的连续体。”【90】之后亚氏批驳了前述支持无限的3-5三种意见。亚氏说,“用思想无限来支持对事物无限的信念也是荒谬的。…即使真有一个人大得…超出我们所能说出的任何体积,那也不是因为有人在这样思想,而是因为真有那么一个人存在着的缘故,这样思想是附随着发生的。”【91】

亚氏关于无限的论述最有洞察力的或许是区分了实无限和潜无限。洛克在《人类理解论》第二卷17章中对无限性的论点与亚氏大致相同:肯定无限的过程,否定无限的积极概念。其对潜无限(potential infinity)的肯定是没有疑义的,但对实无限(actual infinity)的否定,从定义上/辩证法上讲也很精当,但亚氏却似乎由此接受某种有限宇宙或万有的观念,这却不总是有说服力的。而我怀疑,某种有限的宇宙论在这里是亚氏的前设而不是结论。

第四章

接下来一章分析空间(place)、虚空(void)和时间。首先论述“空间”,这个词英文多翻译为“Place(处所)”而不是Space。

“运动”的最基本的形式是空间方面的运动,即位移。根据相互换位的现象来看,空间被认为是显然存在的,“Place是不同于存在于其中并相互换位的一切物体的。”【92】;自然体的位移表明空间具有一种特性,“每一种自然体都趋向自己特有的空间。”【93】;另外,主张虚空存在的人也说有空间。因此,空间似乎是存在的,并且其Power很伟大,“离开它别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存在,另一方面它却可以离开别的事物而存在。”【93】那空间是什么呢?

有很多困惑:空间有三维,但却不是物体;如果物体有空间或处所,则其面或限也应该有空间,但我们却不能区别点和点的空间;空间不能是元素或合成的事物;空间也不是四因中的任何一种;Zeno“如果空间是实在的事物,那么它存在于什么地方?”【94】;空间不是质料(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中的论点)或形式,“因为事物的形式和质料是不能脱离事物的,而空间是能摆脱事物的。”【96】空间被认为像容器(vessel),必须到具有运动或上下特性的东西里寻找空间。

亚氏先解释“这个在那个里(one thing is said to be in another)”的涵义:部分在整体里;整体在各部分里;人在动物里,种在类里;类在种里;健康在热和冷里,形式在质料里;一切在第一能动者手里;在善里,也就是在目的里;最严格的一种,事物在容器里,也就是在空间里。在直接的涵义上,事物在自身内是不可能的【不知道何谓这种论述】。Zeno的“空间何在”疑问也不难解答,因为这是在不同涵义上讲的。

亚氏认为:“空间乃是一事物的直接包围者,而又不是该事物的部分;直接空间既不大于,也不小于内容物;空间可以在内容事物离开以后留下来,因而是可分离的。此外,整个空间有上和下之分。”【100】与空间有关的运动为位移、增减。亚氏最后得出对空间的定义是“(形式是事物的限),空间是包围物体的限(the place is the boundary of the body which contains it)。”【102】并且亚里士多德将这个限明确地与限面间的一个独立的体积(some sort of extension between the extremities)区分开来。“恰如容器是能移动的空间那样,空间是不能移动的容器。”【103】“包围者的静止的最直接的界面——这就是空间。”【104】

这里亚氏将对空间的理解与其宇宙论(cosmology)结合了起来:宇宙的中心在下静止,而宇宙的界面作为整体则永远在自己原来的地方。做环形运动者一方面在运动,另一方面作为整体却并不改变空间。按照亚氏的空间理解,则那些同质的连续体是潜在地在空间里,而如果是分离的则是现实地在空间里;有的事物因自身而在空间里,如元素体都因自身而在某处运动;灵魂和宇宙则因别的事物而在空间里;“虽然宇宙的上部做环形运动,但是整个宇宙却没有处所。因为一个有处所的事物不仅本身是一事物,而且还要有另一个事物和它并存。”【105】“一切事物都在宇宙里面,因为宇宙就是‘万有’。空间不是宇宙,而是宇宙的一个与运动物体接触的静止的内限。”【105】“因此地在水里,水在空气里,空气在以太里,以太在宇宙里。但宇宙再不能在别的事物里了。”【105】

接下来亚氏讨论了虚空(void)的问题。主张有虚空的人认为“虚空是没有任何可见物体的一个空的体积。”【108】理由是1. 如果没有虚空,就根本不可能有空间方面的运动,因为“实的(full)”不能再容纳别的事物进来;2.有些事物显得能收缩或能被收缩;3.增长也只有在虚空中才得以实现;4.虚空把自然物区分开来,譬如首先把数区分开来了。反对的理由则主要是这会打破万物的连续性。

在界定了虚空的涵义之后,亚氏认为“虚空(无论是不可分离的还是可分离的)是不存在的。”【110】有运动绝不必然有虚空,“一般意义的运动不必要有虚空作为条件。(空间方面的运动而言),事物能够同时相互提供空间,虽然没有任何脱离运动物体而分离存在着的体积。”【111】

因为物体有自然的位移,虚空不会是位移的原因(条件)。如果有虚空,恰恰就不能有任何的运动,“在虚空里的事物也必然是静止的。”【113】亚氏还用了一个运动速度比较的论证来说明虚空不存在。这里出现了与伽利略不同的运动观。运动速度取决于介质和物体的自身轻重,并且成比例。而虚空会破坏掉这两种比例,导致在亚氏看来不可能的结论,“物体通过一实的事物和通过一虚的事物的时间相等。”【115】以及“在没有介质的虚空里一切物体都会以同样的速度运动了。”【116,亚氏错都错得巨经典,因为他的错误也恰好描述了近代物理学的正确理论,丝毫不差!】

另一个纠结点涉及稀释和密集对虚空的支持。如果没有密集和稀释,就会完全没有运动或永恒膨胀。亚氏用潜能来解释掉密稀问题,“对立的两面的质料是一个,质料和对立的属性是不能分离的,但又是有分别的。…同一质料变成了不同的事物,这时并没有增加什么别的,而是原来潜在的事物这时变成了现实的事物。”【119】“可见物的体积的大和小,它在程度上的扩大,不是因为质料额外获得了什么,而是因为质料潜能地是两者。”【120】结论:不存在虚空。

接下来从第10节起,亚氏开始讨论时间。

关于时间有两个疑难:1.时间似乎不存在:“时间,虽然它是可分的,但它的一些部分已不存在,另一些部分尚未存在,就是没有一个部分正存在着。‘现在(now)’不是时间的一个部分,以你为部分是计量整体的,整体必须由若干个部分合成,可是时间不被认为是由若干个‘现在’合成的。”【121】2.似乎作为过去和将来的界限的‘现在’究竟是始终是同一个还是不同的一个又一个呢?两个选择似乎都是不对的。如果‘现在’是一个接一个的,这是违背这样的基本原理的:“‘现在’是不能彼此一个接在另一个后面的,就像‘点’不能一个接一个那样。”【122】;如果‘现在’永远是同一个,“那么一万年前发生的事情就会和今天发生的事情是在同时。”【122】

关于时间的本质,“最流行的说法还是把实践当作一种运动和变化。”【123】但是,运动变化只限于变化的事物本身,而“实践同等地出现于一切地方,和一切事物同在。”【123】;变化有快有慢,而时间则没有快慢,因为快慢都是时间来确定的。因此,时间不是运动或变化。

但时间也不能脱离变化。则问题在于“时间是运动的什么?须知我们是同时感觉到运动和感觉到时间的。…时间或为运动或为‘运动的某某’,既然它不是运动,当然就只有是‘运动的某某(belongs to movements)’了”【124】在这里似乎空间或Place是较时间更优先的,运动指的就是“由一处运动到另一处的”,运动是连续的,而时间的存在基础是运动。“当我们感觉到‘现在’有前和后时,我们说有时间。因为时间正是这个——关于前后的运动的数。(For time is just this—number of motion in respect of ‘before’ and ‘after’)”【125】数有两种涵义:“被数的数或可数的数(what is counted or countable)”;“用以计数的数(with which we count)”,而“时间呢,是被数的数,不是用以计数的数。”【125,这样子那时间一方面依赖于运动,另一方面依赖于数了,得看亚氏如何定义数了。不过到此,亚氏的时间似乎同时包涵主观感觉(运动)和客观维度(数)】运动和时间都在不停地延续着。“时间是关于前和后的运动的数,并且是连续的(因为运动是连续的)。”【127】

亚氏说,“既然时间是运动的尺度,附带地它也应是静止的尺度。因为一切静止都在时间里的。…只有那些本性能运动而不再实际运动者的事物才能说是静止着的。”【131】

现在亚氏对‘现在’进行了更多的理解,是link,是limit,“作为分开时间的‘现在’,是彼此不同的,而作为起连结作用的‘现在’,则是永远同一的。…一方面它是时间的一个潜在的分开者,一方面是两部分时间的限,是合一者。”【132】“某一个时间”“马上”。

“一切变化本质上说都是脱离原来的状况。万物皆在时间里产生和灭亡。”【134】时间为何被认为存在于一切事物呢?“那是因为时间作为运动的数,它是运动的性质或状况,而所有这些地方的事物都能运动(因为它们都在空间里)。”【136】这里似乎又一次说空间优先于时间。

亚氏说时间依赖于意识。“如果除了意识或意识的理性而外没有别的事物能实行计数的行动,那么,如果没有意识的话,也就不可能有实践,而只有作为时间存在基础的运动存在了(我们想象运动是能脱离意识而存在的)。”【136】

第五章

第五章开始讨论变化和运动。

运动有推动者,有运动者,有运动所趋向者。“我们讲运动所趋向者而不提运动所从出发者,因为变化是根据前者而不是根据后者定名的。”【140】运动所属的主体不是形式而是运动着的事物,即能实现运动的事物(the movable in actuality)。

只讨论非因偶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只存在于有对立关系(或对立两者之‘intermediate’)和有矛盾关系的事物。”【141】一切变化都由一事物变为另一事物,有四种可能方式:1、由是到是(from subject to subject);2、由是到否(from subject to non-subject);3、由否到是(from non-subject to subject);4、由否到否(from non-subject to non-subject)。第四种不成立。由否到是的变化是”绝对的产生”(unqualified coming to be);由是到否的变化则是“绝对的灭亡”。

亚氏认为产生和灭亡不是运动,“只有由是到是的变化才是运动。”【142】依据范畴,运动有三类:质方面的运动(qualitative)、量方面的(quantitive)运动和空间方面的(local)运动。分别对应于质变(alteration)、增减和位移(locomotion)。

在谈及质变时,亚氏说:“我所说的质不是指实体中的质(构成种差者为质),而是指的受影响的质,即事物因之而被说‘受影响’或‘不能受影响’的那种质(by quality I do not here mean a property of substance (in that sense that which constitutes a specific distinction is a quality) but a passive quality in virtue of which a thing is said to be acted on or to be incapable of being acted on)。”【145】亚氏还补充说,“在同一种性质内趋向较大程度或趋向较小程度的变化是质变。”【146】而在第二节一开始,亚氏就断言“实体(substance)没有运动”【143】这里亚氏通过将生灭排除在运动之外,剩下性质内的些许变化,而以位移为讨论焦点,构成了一个相对机械的世界;似乎严重地约束了亚氏将变化因和目的因纳入本原这一创举的深度应用啊。莫非亚氏有意为之,而在《形而上学》中有充分补偿?

“不能动的(immovable)”的事物有三种:绝对不可能运动者(that which is absolutely incapable of being moved);【这里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是不能被运动,还是说它能运动而不运动?】迟钝的;“本来应该能运动但没有运动的。…‘静止的’事物只是指的这最后一种不能动的事物,因此静止应该是能有运动的事物的运动的缺失(privation)。”【146】

接下来第3节中,亚氏澄清了几个术语的涵义以及其自然的适用。“在一起(together)”【事物在同一个空间】、“分离(apart)”【在不同的空间】;“接触(in contact)”【事物之外限(extremities)在一起】、“间介(between)【任何本性有连续变化的事物,在它达到终极目的之前所自然达到的阶段】”;“顺联(succession)【依次序上没有被任何同类事物夹在其间,但不妨碍不同类的事物夹在其间】”、“顺接(contiguous)【顺联且接触着】”和“连续(continuous)【顺接的一种,事物赖以相互接触的外限(touching limits)变成同一个】”。【148】

运动的分类。属于同一范畴的运动在Genus上是一个,如所有的位移是一类,质变和位移则不是一类。运动的同种。亚氏说,“无条件连续的并且是一个的运动必然在‘种’上是同一个,属于一个主体,在一个时间里。”【153】另外,regular的运动也被说成一个。

接下来考虑运动之间的对立。在区分了几种情况之后,亚氏说,“如果一个运动是从对立之这一方趋向那一方,另一运动是从那一方趋向这一方,那么这两个运动是对立的(contrary)。【譬如从健康趋向疾病的运动vs从疾病趋向健康的运动】”【156】

运动和静止之间的相反。“静止是运动的缺失,而缺失可以被说成是对立之一方。…从甲趋向其对立者乙的运动对立于在甲处的停留,而从乙趋向甲的运动对立于在乙处的停留。”【157】亚氏还说,“凡没有自己的对立者的事物就不能有运动,只能有两相反对的从它出发的变化和趋向它的变化。”【161,这一节读得太不仔细了】

第六章

本章主要是准备一些观念并驳斥了芝诺(Zeno)否认运动可能性的论证。

亚氏说“任何连续事物都能分成永远可以再分的部分。”【163】可是亚里士多德似乎为此主张不必要地支配了过高的代价:“不可能有任何连续事物是由不可分的事物合成的,例如线不能由点合成,线是连续的而点是不可分的(indivisible)。”【162】按照亚氏,时间也不能由不可分的‘现在’合成。这与亚氏在132页处对时间的理解要僵硬多了,似乎将点和现在(now)都理解为孤立的、割裂的因素所致,我猜测这或许是亚氏不能用微积分工具来理解极限或点所致——虽然像132页处他也直观地把握到了点如何处在连续之中[我有可能理解错了,但只有基于这种错误,我才能有一条初步路径理解亚氏;百度百科的芝诺悖论词条指出也可以说点是无广延的这么一种看法的存在,则微积分对芝诺悖论仍然无解]。

因为量能分解为较小的量。因此较快者能:在相等时间通过较大的量;or在较短时间通过相等的量;or在较短的实践通过较大的量。【163,这个结论可以用来论证芝诺悖论的错误】这里亚氏就指出芝诺的“阿喀琉斯”论证中的犯了一个错误。芝诺主张“一个事物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无限的事物,或者分别和无限的事物相接触。”【168】亚氏认为芝诺混淆了无限的两种涵义:“或分起来的无限,或延伸上的无限。因此,一方面,事物在有限的时间里不能和数量上无限的事物相接触,另一方面,却能和分起来无限的事物相接触。”【169】

亚氏继续展开说,‘现在’不可分;变化者,“正处在变化过程中的事物必然处在起点处状态和终结处状况的某种混合状况下,因为作为一个整体,不能分开着具有两种状况,也不能一种状况也不具有。因此显然,任何变化的事物都是可分的。”【173-4】这个观念很不含混,但后来我才发现,恰恰这个观念使得第一推动者既不能运动,也没有量,也不可分。预备的结论是:“变成的事物在变化着,变化着的事物变成过,并且,在‘变化着(changing)’之前有‘变成(changed)’,在‘变成’之前有‘变化着’。”【183】

然后亚氏说,芝诺的论证是错误的。芝诺关于运动的论证有4个:1、运动不存在,因为需要先抵达一半处。【前述关于两种无限可用于驳斥】;2.阿喀琉斯论证【与1的二分法(bisection)论证类似】;3.飞矢不动论证【反驳“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因为时间不是由不可分的‘现在’组成的。”】【191】;4.运动场论证。

在第10节中,亚氏总结说,“不具部分的事物是不能运动的。”【194】这一结论应用在时间上则有,“要没有部分的事物能有运动必须有一个条件,这个条件就是:时间是由‘现在’组成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时间不是由‘现在’组成的,线也不是由点组成的,运动也不是由‘跳跃’组成的。”【195】无论如何,在这一点上我倾向于接受莱布尼茨的观点:每一个单子是不同的,自然却同时也没有跳跃。

第七章

第七八两章考虑运动的特征,尤其是与推动者相关的特征。

亚氏说,“凡运动着的事物必然都有推动者(mover)在推动着它运动。运动着的事物如果不是自身内有运动的根源,显然它是被别的事物推动着。”【198】这里亚氏似乎排除了自我推动的可能性,理由似乎是由于运动者都是可分的。

这就走向了第一推动者(first mover),“既然任何运动着的事物都必然有推动者…这不能无限地推衍上去,那么必然有第一推动者。”【199】这里亚氏用了归谬法否定了无限回溯的可能性:假设无限回溯是可能的,那由这个无限回溯系列构成的“无限的运动在一个有限的时间里了,而这是不可能的。”【200可以这么假想一下,我凌空向上打出一记神功掌,就在某一个方向上同时无限地推动了宇宙,这是荒谬的。】

推动者(作为运动的根源)是和被推动者在一起的,在它们之间不夹杂任何东西。在质变、量变和位移中,位移是最基本的运动。

质变的事物的质变都是由可感的原因(sensible causes)引起的,在形状和形式里,在状况(state)的获取和失去的过程中没有质变。在这里亚氏说,精神的状况善和恶(excellence和Defects)的发生必然或包括了别的事物的变化(快乐和痛苦的发生),但不是这种质变本身。“质变只出现在可感知的事物里和精神的能感知的部分里,在别的任何事物里都是不行的,除非是指因偶性的质变。”【209】莫名其妙这一节的意图,难道是约束质变的范围,以强调位移的基本性?

运动是否可以公度呢?不同类的运动不能公度。亚氏还说直线运动和圆周运动也不能公度。

第八章

运动是本来不存在而在某个时候产生的,还是永恒的?讨论过自然问题的学者都主张运动是存在的。阿那克萨戈拉认为万物原本静止,后来努斯造就其运动。亚氏指出,只有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中主张时间和宇宙同时生成,但亚氏分析说,时间和运动都是永远存在的。“既然时间是永存的,显然运动必然也是永存的,时间事实上不过是运动的一种影响而已。”【220】同样运动也是不灭的。

亚氏说驳斥运动中途产生的主张并不难。反方的理由:1.没有一个变化是永恒的;2.一个不在运动着的也不是自然内有运动的事物能够运动;3.上述在生物界尤其明显,例如人“有时候在我们体内没有任何运动,即静止着…有时在没有任何外在事物推动的情况下,我们在自身内自己使自己开始运动。…既然能在小宇宙里发生,就也能在大宇宙里发生。”【223】

对于1,反正可以有一种运动因连续和永恒而同一。2可以并入3,则可以回复:“我们说一个动物自身推动自身运动,不是指的所有的运动,只是指的空间方面的运动。因而可以说,动物体的许多运动都是在环境的推动下产生的,其中有一些再引起心愿或欲望动作,心愿和欲望再推动整个的动物运动。”【224】这里亚氏将人的自主性和约束性精致地陈述了出来。

那运动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呢?亚氏说,“一些事物永远不运动,另一些事物永远运动,再一些事物能在运动和静止两种状态间转换。”【225】亚氏说,主张所有事物都静止是不顾感性知觉的智力贫弱;认为所有事物都运动的说法也近于错误:质变并不是无限连续的、石头在地上静止,就空间而言,不是所有的事物都运动。

在主张凡物运动皆被推动时,较难解释的是那些自然地运动的事物,如轻物向上,重物向下。这里还是重复了所有的运动的事物都是被一个推动者推动着运动,虽然其中有些事物是被自身推动的(如动物)。【233】

推动者或者指真正的推动者,或者指一个自身也被真正的推动者推动的事物。最后回溯到第一推动者。“第一个被动的推动者或者被静止的事物推动或者被自身推动(the first thing that is in motion will derive its motion either from something that is at rest or from itself.)。”【237】那么到底是那一种情况呢?不能是自身推动,这里亚氏借助了“运动之物是可分的”和“运动的事物是在潜能的意义上在运动…正处在走向实现的过程中”【238】这样的假设,否定了自我推动的可能性。因此“第一推动者是不能运动的(which primarily imparts motion is unmoved)。…运动中有三种事物:运动者、推动者和推动的工具。运动者必然被推动,而不必然推动;作为推动工具的事物既推动又被推动;推动者不像推动的工具那样,它只推动而自身不能运动。”【241】

接下来亚氏就说明第一推动者的属性。亚氏主张说,只有一个永恒的第一推动者。像动物的灵魂虽然是一个自身不动的推动者,但其存在却是短暂的。“终究还得有一个这样的事物:它包括全部上述推动者,并且不是其中的任何一个,它是一些事物存在另一些事物不存在以及连续变化的原因。…只要结论相同,我们应该总是宁可假定为数有限。这样的推动者一个就够了:它是永恒的。”【243】亚氏用“永存的运动的连续”的概念作了个证明。【244】另外,“动物的自我推动只限于一种运动,而且严格说来不是真正被自身推动的。”【245】

亚氏还勾勒了这种运动的模式:永恒的第一推动者A,则直接被它推动的事物B必然也是永恒的,推动方式也是同一的;B推动的C以及跟进的D的关系则是有改变的。“有些事物被自身不运动的永恒的推动者所推动,因此永远运动着,另一些事物被运动着变化着的推动者所推动,因此它们也必然在变化着。”【246】

在量的运动、质的运动和空间运动中,空间运动先于一切。位移第一:只有位移是连续的;在时间上第一;在完备性上最高。“位移是唯一不引起任何本质属性改变的运动。”【249】在位移中,有圆周运动和直线运动是纯粹的。但直线运动的折回必然发生停留,因此圆周旋转是最优的,连续而无限。“直线运动不可能是无限的,因为没有无限长的直线。”【261】

最后亚氏说,“第一推动者必然是没有部分也没有量的。”【264】“这个不能运动的推动者必然或在球心或在球面上,因为球心和球面是球的本原。但是,离推动者最近的事物运动最快,球面上的运动是最快的,因此推动者是在球面上。”【268】“这个第一推动者是不可分的,没有部分的和没有任何量的。”【269】在亚里士多德的世界中,自然或世界就是一个做着圆周旋转的球。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228-1438045.html

上一篇:端午安康
下一篇:[转载]牛顿与爱因斯坦认识中的引力
收藏 IP: 62.74.14.*| 热度|

6 钱大鹏 高宏 孙颉 宁利中 杨正瓴 刘跃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0 20: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