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3)成文于2002年,关于“多专业大课堂”。原载《教学研究与实践》,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p135-140
改进《微生物学》多专业大课堂教学效果的体会*
艾云灿 孟繁梅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 广州 510275)
摘要: 以大课堂形式面向多学科专业的低年级学生讲授有相当难度和大跨度的“学科性专业基础课”,教与学双方都存在很大困难,是我们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影响大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有教学教法活动、教学语言艺术和教育心理学等。本文介绍我们改进大课堂教学效果的几个措施,包括课室硬件技术、教案课件软件技术、教学过程语言和心理艺术。
关键词:微生物学,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艺术,教育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Q93 文献标识码 D 文章编号:0253-2654(2001)0-0-0
服从生命科学院教学安排,《微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门类的本科生的“学科性专业基础课”开设,每年都被安排给全院3个系(生物系、生化系、药学系)4个专业(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药学)二年级的100~200名学生同堂授课。显然,以这样的大课堂和学生基础来教学一门有相当难度和大跨度的学科性课程,教与学双方都必然存在很大困难。表现在人数多教室大教学条件差(有200余座位的大阶梯教室内主音小而噪音大),学生不仅学科专业背景差异大而且起点低学习跨度大(根据培养方案安排二年级学生尚未完成必要前导课基础教学及缺乏相应学习接受能力等)。那么,如何才能保证大课堂教学效果呢?这不仅涉及到教学教法等教育学基本活动过程,而且涉及到教学语言艺术和教育心理学等问题,对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提出了很大挑战。几年来,在对95~99级500余位学生的大课堂授课实践过程中,我们尝试建立了“Active-Study-Teaching”教学方法[1],并注意加强综合素质培养考核措施[2],来努力提高《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质量,这些做法都得到了全国同行们的认可。本文继续介绍我们是怎样改进百人以上的大课堂教学效果的。概括起来,我们体会要做到“三术”:课室硬件技术、教案课件软件技术、教学过程语言和教学心理艺术。
1 课室硬件技术
课室硬件技术,是指对教室内配套设备条件包括语音、通风采光、多媒体教学等设备的综合运用技术。百人以上的大课堂教学,其教学工作量和难度,绝对不是若干个小班课堂的简单数字叠加。仿佛是在上演以教师为导演和主演又有全体学生参演的全场独幕话剧,全剧效果如何取决于剧场内的综合气氛。教师综合驾御课室设备技术,是决定能否有效地开展大课堂教学的先决物质条件。大课堂上如果出现任何设备故障,都会搅乱整个现场教学节奏和课堂气氛。因此,主讲教师和助教都必须对这些配套物理设备的性能有充分了解,能够熟练操作,对常出现的故障要有心理准备和紧急处置能力。还可以自愿方式委派部分有相应专长的同学来协同课前管理和临时处置设备使用问题。从而保证每一节课都象精彩演出那样,紧张有序一气呵成。
2 教案课件软件技术
教案课件软件技术,是指对章节教学重点难点、课堂教学纲要、关键课堂教案准备等综合规划设计能力。教案课件是软件,可以千变万化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它是在大课堂上协调调度各种主客体因素的“剧本”,是课堂知识流动的灵魂。我们每年开班前都有依据上一年度执行情况而规划的教学方案,但是在具体执行中,面对新班级构成的实际情况,都要在总体上作不断调整。每章节的教案研究设计本身,也是一门“编剧”艺术,将有另文研究,本文不多述。
3 教学过程语言和心理艺术
有了好舞台和好剧本,演员们的演技和临场发挥得如何就是决定剧场效果的关键。与一般舞台剧演出所不同的是,百人大课堂上,教师既是演员,又是导演;100~200余名学生既是观众,又是主体演员;“剧本”是固定的,又是需要临场变动的。这样高通量大强度的知识流动型的台上台下互动式的演出,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语言和心理控制艺术都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本文将重点讨论此问题,谨择要表述以下几个方面。
3.1 以普通话为基础的语言艺术
百人大课堂上,学生来自祖国四面八方,教师以标准普通话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以普通话为基础的课堂语言艺术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实践中我们注意了这样几个方面:(1)语言简练明快,有吸引力;(2)语音饱满洪亮,有穿透力;(3)语速控制得当抑扬顿挫恰如其分,有感召力;(4)语态真诚体态语言丰富而庄重,有震撼力;(5)语言艺术各环节综合应用,有表现力。运用这些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艺术,常常在一堂绪论课开始,就能够牢牢抓住学生的听课注意力,激发和引导他们对本课程及对本学科的兴趣渐入佳境。课堂上,全场常常爆发出气氛热烈的哄堂大笑或静静地沉思冥想;课堂下,许多同学兴奋地告诉老师说“我从现在起才真真感觉到是在上大学!”。
3.2 以教案材料为剧本的教学内容临场编导艺术
不管教师事先备课准备得多么细致充分,课堂上总是会遇到要临场重新编导的问题。我们的做法是:课堂进行中,采用“Eyes-Contact”策略,保持与全体学生沟通,随时迅速觉察到已经准备好的教案内容中,哪些是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接受能力的,从而迅速地相应调整进度补充学生漏洞或深化内容。特别重要的是,这种调整在节奏上要显得天衣无缝,在内容上要作到规范难易有度,在形式上要保证有条不紊地完成本教学单元的核心内容。临场编导艺术,犹如受人喜爱的演讲者临场发挥那样,需要进退有度左右逢圆的功力,这些需要平时多加修炼。根本专业基础则是教师要作到对本学科及相关学科体系教材内容的融会贯通。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不能只做“教书匠”。那种千篇一律沿用既定的教学方案和课堂讲义的情况,在我们这样的大课堂多专业的基础课教学中是很不受欢迎的。
3.3 生动活泼清晰明快的表达技巧
当讲到抗体分子结构时,在突出了“Y”字型结构主体后,教师这样问道:“在余下的结构细节中我们还能够一眼就可看到什么呢?”——“二硫键!”有一个学生迅速答到。“真厉害!科学家们研究了几十年现在也还在琢磨的地方,你一眼就看出来了!”,于是,全场哄堂大笑。笑声中,答问的同学显得很自豪,其余同学也兴趣盎然的开始注意研究起这些二硫键及其分子片段构成情况。虽然,由于先导课滞后原因使得绝大多数同学还缺乏对“蛋白质二硫键”的基本认识,这里相关的教学内容对他们的理解力和想象力是挑战,尤其是枯燥数据一大堆的地方,最容易造成讲得累听不进难理解课后忘的“死结”,但是由于课堂激励艺术运用得当,本次课后表明,他们不仅在课堂上弄明白了,而且课后还有同学搜寻有关抗体基因工程的文献资料来看,这些知识在他们的期末考试答卷上也能够反映出来。看来,这种“转换概念”激起全体学生求知欲来共同关注枯燥而艰深知识难点的技巧,不失为一种有效办法。
3.4 师生沟通和交流的姿态语言艺术
我们在课程一开始就强调,希望学生能以姿态语言来帮助教师掌握教学进度和重难点。比如,有些地方教师根据逻辑判断可能是比较容易的,而学生却偏偏觉得理解困难(由于培养方案安排问题,使得学生没有先学相关前导基础课的情形下,尤其如此);相反,教师觉得学生可能缺乏基础可能理解困难的地方,偏偏有学生因为自学过相关文献资料,已经能够超前思考了。又比如,学生可能对某些章节知识有特别兴趣,而对其他章节内容则平平等。请他们以“点头”或“摇头”或“瞪眼看”等方式反映他们的要求,每节课都安排了助教教师坐在课室的最后一排,其神态也是全场情况的重要参考,主讲教师可以迅速扫视全场获得反馈信息,并迅速决定接下来的进度内容该如何临场编导了。类似地,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各种“神色”上,捕捉到“我有问题要问、我有看法要说”等信息,及时地为吸纳每一位同学参与到课堂进程中来而创造机会。
3.5 把握课堂进度与学生情绪的心理艺术
这是一个复杂的交互作用过程。教师的敬业精神和精彩组织是课堂的主调,学生们的好学上进精神和善意配合是课堂的主旋律。两者间水乳交融般的协调演进,才能导播一场精彩的交响乐。其乐融融其情融融,就有了进度和好心绪,反之就什么也没有。其根本就在于相互间平等尊重和理解。课堂心理艺术的基础在于教师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折射的是社会时代风尚,反映的是教师把握课堂主调和善于正向激励的综合能力,依赖的是教师体察课堂进度和学生心绪的敏感性。学生一拨又一拨的流进流出,教师却终身坚守三尺讲台,没有爱和奉献,没有安贫乐道,恐怕是难以作到这一条的。我们自己激励自己,还须不断努力达到这样的境界。
3.6 抓住中间善用头羊激励掉队者的综合技巧
古语云“人上一百形形色色”,百人大课堂授课的情况更突出了这种个体差异。不仅因为培养方案上大跨度的课程教务安排造成了学生的畏难情绪,而且南方是充满诱惑和躁动的区域,大学二年级学生们又是充满幻想的,课堂上专心学习者虽是多数,但是也有相当人数或心猿意马或干脆人到心不到者。在课堂上若听之任之不管他们,是专业教师的失职,也影响整体教学效果;若管束不当,则没有积极作用。遇到种种不能令人满意的情况,该怎么办呢?我们的基本做法是:特别注意语言的正向激励作用;随时就有挑战性的课堂难点和兴趣点问题,向学生征求看法;以中间数量的人群情绪来决定主体教学气氛,以自我约束力强的优秀学生为示范群体;依靠大多数学生的自律稳定课堂气氛,并通过他们的兴趣盎然自然感化吸引和激励掉队者。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坚决不搞那种与学生对抗式的所谓课前“点名”强制等措施。由于时间紧张人数众多之故,几年来我们在课程教学中,很少搞所谓的“点名”,但是可以通过就讲述中出现的临时问题随机地请学生参与讨论问题的方式,来抽查和评估学生出勤率。本课程每节课出勤率都高达95%以上,就是正向激励的结果。
致谢 感谢中山大学“理科教学巡视指导组”支持和鼓励具体实践过程,并提出过许多好建议。感谢生命科学院95 ~ 99级全体500余位同学与我们一道实践建立这些方法。中山大学重点建设课程和国家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
参考文献
[1] 艾云灿,孟繁梅. 尝试改革《微生物学》教学方法的几点体会,微生物学通报,1999,26(2):145~147.
[2] 艾云灿,孟繁梅.《微生物学》教学考核突出素质培养的几点做法,微生物学通报,2001,28(6):97~99.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104-225048.html
上一篇:
教学十年路(2)考核下一篇:
教学十年路(4)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