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893年,陈建功生于浙江绍兴市,为家中独子,有六个妹妹,父亲为慈善机构小职员,家境贫寒。
2.中学时就读于绍兴府学堂(现绍兴市第一中学),受教于鲁迅先生。
3.1910年,进入杭州两级师范学校读书,酷爱数学。
4.1913年,第一次到日本,次年考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染色科,同时考入东京物理学校。1918年东京高等工业学校毕业。次年东京物理学校毕业学成归国,去浙江甲种工业学校教染织课程,发起并指导了一个数学兴趣小组。同年,经人介绍结婚。
5.1920年,第二次到日本,考进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次年在《东北数学杂志》上发表“关于无穷乘积的几个定理”的论文,是我国在外国发表现代数学学术论文的第二人。
6.1923年,东北帝大数学系毕业,同年回浙江工业专门学校教数学。次年,应聘国立武昌大学任数学系教授,期间培养了曾炯之和王福春,并指引他俩出国深造,两人学成回国任大学教授,只可惜均英年早逝。
7.1926年,第三次到日本,进入东北帝大数学系读博士,研究方向:三角级数论。1928年在《日本帝国科学院院刊》第4卷上发表“论带有绝对收敛的傅氏级数的函数类”的重要论文,证明了三角级数绝对收敛的主要条件是,该三角级数为Young的连续函数的傅里叶级数。该结果同时也被英国数学家Hardy和Littlewood获得,他们将结果联名发表在1928年第28卷的德国数学杂志上。由于《日本帝国科学院院刊》创刊时间晚,国际知名度相对较小,因而人们一般只知道这一漂亮的结果来自德国,以至称它为“Hardy-Littlewood定理”,事实上准确的命名应为“Chen- Hardy-Littlewood定理”。
8.1929年,获得日本国理学博士学位,成为日本授予博士学位的第一个外国人。同年,陈建功谢绝了师友的诚挚挽留和高薪聘请,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毅然回国!出于对家乡家人的眷恋,陈建功放弃了北大和武大两所名校的聘请,应聘到浙江大学,任数学系主任、教授。
9.1930年,陈建功的日文专著《三角级数论》在日本岩波书店出版。
10.1931年,在陈建功的建议下,浙大校长聘请留日归国的数学博士苏步青任浙大教授,并接替陈建功任数学系主任。同年,陈建功与苏步青在浙大联手创办数学讨论班,培养了大批人才,史称“陈苏学派”。
11.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陈建功随浙大西迁。
12.1940年,创办浙江大学数学研究所,招收了第一个研究生程民德(1949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博士学位,1980年成为中科院院士,1978-1988年任北京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1983-1988年任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同年数学系招收了本科学生越民义(1980-1984年任中科院应用数学所副所长、博导,1984-1988年任中国运筹学会理事长)。
13.1944年,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来浙江大学考察,盛赞浙大为“东方的剑桥”。
14.1945年,去台湾从日本人手里接收台湾大学,任台湾大学代理校长兼教务长。
15.1946-1952年,任教于浙江大学,期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并去美国普林斯顿研究所访问1年。1950年招收了研究生夏道行(1978年任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1980年成为中科院院士,后移居美国)。
16.1952年,国家大规模调整了全国高校的院系设置,把民国时代的现代高校系统改造成“苏联模式”高等教育体系。陈建功、苏步青和浙大数学系部分师生(包括研究生谷超豪、夏道行、龚升等)调至复旦大学。陈建功任复旦大学校务委员兼函数论教研室主任。
17.1955年,陈建功当选为新中国中科院首批院士,数学研究所研究员
18.1956年,由华罗庚、苏步青、陈建功、吴文俊和程民德5人组成的中国数学家代表团参加了罗马尼亚、苏联数学代表会议。
19.1958年,调回浙江,任杭州大学副校长。
20.文革期间,身为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科协主席的陈建功教授被扣上了“资本主义学术权威”的反动帽子,受到了抄家、游街等不公正对待,子女也遭受牵连。
21.1971年,病逝于浙江省中医院。
22.陈建功膝下有3子5女,特别是三子陈翰馥(1937- )业绩颇为突出。1961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数学力学系,回国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概率统计室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5年起担任中科院系统科学所所长,1996年当选为IEEE Fellow(美国电机电子工程学会会士),200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1993-2002)、中国数学会常务理事(1993-1999)。他任《系统科学与数学》及《控制理论与应用》两刊物主编,五种国际刊物的编委及顾问。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5: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