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huy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shuyi

博文

如何用 fast.ai 高效批量推断测试集? 精选

已有 6571 次阅读 2019-7-22 08:42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深度学习, 机器学习

简洁和效率,我们都要。

痛点

通过咱们之前几篇 fast.ai 深度学习框架介绍,很多读者都认识到了它的威力,并且有效加以了利用。

fast.ai 不仅语法简洁,还包裹了很多实用的数据集与预训练模型,这使得我们在研究和工作中,可以省下大量的时间。

跟着教程跑一遍,你会发现做图像、文本分类,乃至推荐系统,其实是非常简单的事情。

然而,细心的你,可能已经发现了一个问题:

fast.ai 训练数据体验很好;可做起测试集数据推断来,好像并不是那么高效

教程里面,模型训练并且验证后,推断/预测是这么做的:

如果你只是需要对单个新的数据点做推断,这确实足够了。

但是如果你要推断/预测的是一个集合,包含成千上万条数据,那么该怎么办呢?

你可能会想到,很简单,写个循环不就得了?

从道理上讲,这固然是没错的。

但是你要真是那么实践起来,就会感觉到等待的痛苦了。

因为上面这条语句,实际上效率是很低的。

这就如同你要搬家。理论上无非是把所有要搬的东西,都从A地搬到B地。

但是,你比较一下这两种方式:

方法一,把所有东西装箱打包,然后一箱箱放到车上,车开到B地后,再把箱子一一搬下来。

方法二,找到一样要搬的东西,就放到车上,车开到B地,搬下来。车开回来,再把下一样要搬的东西放上去,车开走……重复这一过程。

你见过谁家是用方法二来搬家的?

它的效率太低了!

用循环来执行 predict 函数,也是一样的。那里面包含了对输入文本的各种预处理,还得调用复杂模型来跑这一条处理后的数据,这些都需要开销/成本。

怎么办?

其实,fast.ai 提供了完整的解决方案。你可以把测试集作为整体进行输入,让模型做推断,然后返回全部的结果。根本就不需要一条条跑循环。

可是,因为这个方式,并没有显式写在教程里面,导致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疑问。

这篇文章里,我就来为你展示一下,具体该怎么做,才能让 fast.ai 高效批量推断测试集数据。

为了保持简洁,我这里用的是文本分类的例子。其实,因为 fast.ai 的接口逻辑一致,你可以很方便地把它应用到图像分类等其他任务上。

划分

为了保持专注,我们这里把一个模型从训练到推断的过程,划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读取数据、训练、验证。

第二部分,是载入训练好的模型,批量推断测试集。

我把第一部分的代码,存储到了 Github 上,你可以在我的公众号“玉树芝兰”(nkwangshuyi)后台回复“train”,查看完整的代码链接。

点击其中的“Open in Colab”按钮,你可以在 Google Colab 云端环境打开并且执行它,免费使用 Google 提供的高性能 GPU 。

如果你想了解其中每一条代码的具体含义,可以参考我的这篇《如何用 Python 和深度迁移学习做文本分类?》。

注意,在其中,我加入了3条额外的数据输出语句。

分别是:

data_clas.save('data_clas_export.pkl')

这一条,存储了我们的分类数据(包含训练集、验证集、测试集)及其对应的标签。注意,因为 fast.ai 的特殊假设(具体见后文“解释”部分),测试集的标签全部都是0。

也正因如此,我们需要单独存储测试集的正确标签:

with open(path/"test_labels.pkl"'wb'as f:
  pickle.dump(test.label, f)

除了上述两条之外,你还需要保留训练好的模型。

毕竟,为了训练它,我们也着实是花了一番时间的。

learn.export("model_trained.pkl")

上述 pickle 数据文件,我都存储到了 Gitlab 公共空间。后面咱们要用到。

这就是训练和存储模型的全部工作了。

第二部分,才是本文的重点

这一部分,我们开启一个全新的 Google Colab 笔记本,读入上述三个文件,并且对测试集进行批量推断。

这个笔记本,我同样在 Github 上存储了一份。

你可以在后台回复“infer”,找到它的链接。

下面,我给你一一讲解每一条代码语句的作用,并且告诉你一些关键点,避免你在使用过程中,跟我一样踩坑

代码

首先,你要读入 fast.ai 的文本处理包。

from fastai.text import *

注意这个包可不只是包含 fast.ai 的相关函数。

它把许多 Python 3 新特性工具包,例如 pathlib 等,全都包含在内。这就使得你可以少写很多 import 语句。

下面,是从 Gitlab 中下载我们之前保存的 3 个 pickle 数据文件。

!git clone https://gitlab.com/wshuyi/demo_inference_ulmfit_fastai_data.git

如果你对 pickle 数据不是很熟悉,可以参考我的这篇文章《如何用 Pandas 存取和交换数据?》。

我们设定一下数据所在目录:

path = Path('demo_inference_ulmfit_fastai_data')

下面,我们就要把训练好的模型恢复回来了。

learn = load_learner(path, "model_trained.pkl")

不过这里有个问题。

虽然 fast.ai 是高度集成的,但为了避免训练结果占用空间过大,模型和数据是分别存储的。

这时我们读取回来的,只有一个预训练模型架构。配套的数据,却还都不在里面。

我们可以通过展示学习器 learn 的内容,来看看。

learn

注意下方架构的数据是完整的,但是训练集、验证集、测试集的长度,都是0。

这时候,我们就需要自己读入之前存好的分类数据了。

learn.data = load_data(path, "data_clas_export.pkl")

数据、模型都在,我们可以进行测试集数据推断了。

predictions = learn.get_preds(ds_type=DatasetType.Test, ordered=True)

注意这一句里,函数用的是 get_preds 。说明我们要批量推断。

数据部分,我们指定了测试集,即 DatasetType.Test。但是默认情况下,fast.ai 是不保持测试集数据的顺序的。所以我们必须指定 ordered=True 。这样才能拿我们的预测结果,和测试集原先的标记进行比较。

测试集推断的结果,此时是这样的:

predictions

这个列表里面包含了 2 个张量(Tensor)。

千万不要以为后面那个是预测结果。不,那就是一堆0.

你要用的,是第一个张量。

它其实是个二维列表。

每一行,代表了对应两个不同分类,模型分别预测的概率结果。

当然,作为二元分类,二者加起来应该等于1.

我们想要的预测结果,是分类名称,例如0还是1.

先建立一个空的列表。

preds = []

之后,用一个循环,一一核对哪个类别的概率大,就返回哪个作为结果。

for item in predictions[0].tolist():
  preds.append(int(item[0]<item[1]))

看看我们最终预测的标记结果:

preds[:5]

为了和真实的测试集标记比较,我们还要读入第三个文件。

with open(path/"test_labels.pkl"'rb'as f:
  labels = pickle.load(f)

预测结果与真实标记我们都具备了。下面该怎么评价模型的分类效果?

这时可以暂时抛开 fast.ai ,改用我们的老朋友 scikit-learn 登场。

它最大的好处,是用户界面设计得非常人性化。

我们这里调用两个模块。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classification_report, confusion_matrix

先来看分类报告:

print(classification_report(labels, preds))

几千条数据训练下来,测试集的 f1-score 就已经达到了 0.92 ,还是很让人振奋的。

fast.ai 预置的 ULMfit 性能,已经非常强大了。

我们再来看看混淆矩阵的情况:

print(confusion_matrix(labels, preds))

分类的错误情况,一目了然。

解释

讲到这里,你可能还有一个疑惑,以易用著称的 fast.ai ,为什么没有把测试集推断这种必要功能做得更简单和直观一些?

而且,在 fast.ai 里,测试集好像一直是个“二等公民”一般。

以文本分类模型为例。

TextDataBunch 这个读取数据的模块,有一个从 Pandas 数据框读取数据的函数,叫做 from_df

我们来看看它的文档。

注意这里,train_df(训练集) 和 valid_df (验证集)都是必填项目,而 test_df 却是选填项目。

为什么?

因为 fast.ai 是为你参加各种学术界和业界的数据科学竞赛提供帮助的。

这些比赛里面,往往都会预先给你训练集和验证集数据。

但是测试集数据,一般都会在很晚的时候,才提供给你。即便给你,也是没有标记的。

否则,岂不是成了发高考试卷的时候,同时给你标准答案了?

看过《如何正确使用机器学习中的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一文后,再看 fast.ai 的设计,你就更容易理解一些。

你训练模型的大部分时候,都不会和测试集打交道。甚至多数场景下,你根本都没有测试集可用。

所以,fast.ai 干脆把它做成了可选项,避免混淆。

然而,这种设计初衷虽然好,却也给很多人带来烦恼。尤其是那些不参加竞赛,只是想和已有研究成果对比的人们。

大量场景下,他们都需要频繁和测试集交互。

我建议 fast.ai ,还是把这部分人的需求考虑进来吧。至少,像本文一样,写个足够简明的文档或样例,给他们使用。

小结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希望你掌握了以下知识点:

  • 如何保存在 fast.ai 中训练的模型;

  • 如何在 fast.ai 中读取训练好的模型,以及对应的数据;

  • 如何批量推断测试集数据;

  • 如何用 scikit-learn 进行分类测试结果汇报。

祝深度学习愉快!

征稿

SSCI 检索期刊 Information Discovery and Delivery 要做一期《基于语言机器智能的信息发现》( “Information Discovery with Machine Intelligence for Language”) 特刊(Special Issue)。

本人是客座编辑(guest editor)之一。另外两位分别是:

征稿的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 Language Modeling for Information Retrieval

  • Transfer Learning for Text Classification

  • Word and Character Representations for Cross-Lingual Analysis

  • Information Extraction and Knowledge Graph Building

  • Discourse Analysis at Sentence Level and Beyond

  • Synthetic Text Data for Machine Learning Purposes

  • User Modeling and Information Recommendation based on Text Analysis

  • Semantic Analysis with Machine Learning

  • Other applications of CL/NLP for Information Discovery

  • Other related topics

具体的征稿启事(Call for Paper),请查看 Emerald 期刊官网的这个链接(http://dwz.win/c2Q)。

作为本专栏的老读者,欢迎你,及你所在的团队踊跃投稿哦。

如果你不巧并不从事上述研究方向(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和计算语言学等),也希望你能帮个忙,转发这个消息给你身边的研究者,让他们有机会成为我们特刊的作者。

谢谢!

延伸阅读

你可能也会对以下话题感兴趣。点击链接就可以查看。

喜欢别忘了点赞

还可以微信关注我的公众号“玉树芝兰”(nkwangshuyi)。别忘了加星标,以免错过新推送提示。

题图: Photo by Tim Evans on Unsplash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77709-1190546.html

上一篇:如何正确使用机器学习中的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
下一篇:如何在 fast.ai 用 BERT 做中文文本分类?
收藏 IP: 47.44.192.*| 热度|

1 章成志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7 00: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