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电镜技术会不会获得诺贝尔化学奖?Sjors Scheres vs 施一公、
冷冻电镜技术会不会获得诺贝尔化学奖?Sjors Scheres vs 施一公的博主只让实名人和立委写评论,对其博文的镜评只好写在这里。从结论上讲,博主不大会“审美”。因此有必要说说这类事儿。
从发明的时期论,电镜本身获得炸药奖已经很晚了。作为一个电镜样品台的技术本身,冷冻电镜技术并没有什么值得大肆吹捧的技术含量。值得称赞的技术是后期的数据处理工作。通过对大量分子结构投影的图像处理,通过计算机搞定了蛋白质的分子结构。这个技术比起FEL做
单分子蛋白质的结构分析来要靠谱得多。因此,FEL领域里大约无人再提单分子的结构分析了,而改提时间分辨。从技术上论,晶体的(蛋白质分子)结构分析还是“传统的”X射线技术有利。但到了单分子蛋白质的结构分析,X射线技术就没有什么长处可言了。
图像处理技术早就有了。如何对分子结构的投影做重构,也有CT技术可以用。因此在原理上没有新意可言。
样品的冷冻方法由于水结构的特性,投影信号品质也并不是温度越低越好,恰巧是在液氮温度附近合适。电镜本领能得以发挥的95%的份儿(工时)在于样品的制备。样品的冷冻可以分类在此。在物理领域,这不是什么难事儿。也就是说
没有意外。
审美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
意外。如果施老师的研究里有什么
意外的事情出现的话,有可能
很快得炸药奖。但是从报道里看,其研究应该说是属于
中规中矩的东西,并没有什么
意外可言。
进步量也是审美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如果发现了室温附近的超导材料的话,可能
很快得炸药奖。毕竟从液氮温度到室温了,
量变到质变。
“拧巴”也是
意外,也是审美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说
宇宙背景辐射被物理学家们预言过,是验证
大爆炸宇宙说的大事儿。如果是按照预言去找3K宇宙背景辐射、并且找到的话,做预言的人、
伽莫夫等就可以得炸药奖了。作为科学家,伽莫夫应该是相当牛的人,比杨李等得炸药奖的毫不逊色。但是物理学家们对找3K宇宙背景辐射的事儿不感兴趣,因为还有更多有趣的东西吧。
做微波通讯的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在调测高灵敏度的微波天线时发现了7厘米波长的、相当于3K的背景噪声。他们的学术领域不同,当然不知道有宇宙背景辐射的事儿,但是他们首先测到了。由于有这样的“意外性”,后来他们得了炸药奖,而不是做了预言的那些人。
看科学的工作、报道,也同
看古董一样,需要能看出古董的美来。如果不是那样,光听“持宝人”的
故事,一般是要
打眼的。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审美的问题需要有自己的视点,不必太在意舆论,尤其是学术上的问题。
日期: 08/21/2015 19:16:04
依镜某看,标准有两个。一个是实用性,一个是意外性。 实用又可以分为两类,人类使用的实用,一个是学术理论的实用。意外性好理解,就是不曾想到的事情、物件儿。
按这样的标准,施老师的工作都不靠,获奖的可能性很低。另外,作为一个常规的思考,是否能获奖还需要时间的检验。在青春期的女子都漂亮。但过2、30年依然还能漂亮的女子就不那么多了。研究工作也是如此。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