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网上就上海的踩踏事件有不少人发表高见。比如有说是
应急问题的。显然,
应急是说事发之后的处理,而上海之事则应该是
预防——事发之前的回避措施。
还有
《说说人群安全研究的艰巨性》的文章,其中的论调也是让人觉得怪怪的。给个幼稚的说法已经很给面子了。说实话是个不着调的帖子,比那些“民科”的思考有一拼。或许人流管理是一门崭新的科学。但是出现迟的理由绝对不会是“因为你不能拿人体作实验(违反实验伦理学,风险和成本太高),有用的数据实在太少了,而且很多都是常规流动下取得的数据,不能用来预报灾难。即使在计算机模拟技术大发展之后,人们对于发生踩踏的人流现象认识也是非常粗略的。”探讨这类问题不用真人就做不了试验的思考境界
太那个什么了。要知道,医学界好歹还知道杀老鼠呢,研究人流为什么就不能用黄豆呢?
“在2001年,德国的数学家提出恐慌的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模拟重现了成拱现象(即Arching Behavior,其实就是两个人拼抢出口,发生拥塞的现象)。该数学模型其实就是人体阻力模型,
该模型是猜出来的,也和中国十几年来校园踩踏规律相契合。这些
60多次的校园踩踏,大部分集中在秋冬两季相匹配,说明这个假设是非常合理的。
由于秋冬换季,人们添加衣物,所以人体阻力增加,这时候如果还是像春夏那样打闹,产生的局部人流密度确实可以产生群体恐慌,进而引发群体踩踏的结果,这种解释可以解释校园踩踏的80%。”有这么读论文的么?
由于秋冬换季,人们添加衣物,所以人体阻力增加?还不如改成占用体积增大来得直观。
研究踩踏事件的学问叫
交通堵塞学,是一帮搞基本粒子的研究人员做的工作(Dynamical Model of Traffic Congestion and Numerical Calculation,1993)。1950年代,随着汽车的发达,在美国就有人开始做这方面的研究了。
把汽车改成人,就是踩踏现象的物理本质。连个像样子的文件资料的检索都搞不定的话,也就不能做学问了。
搞基本粒子的研究人员与一般的研究人员还是有些不一样的地方,这一点不服气不行。事故固然令人伤心,但是没有人能理解现象背后的科学才是更令人伤心的事态呢。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抽象的力量就在于此。这类事情光说不行,做个实验就可以知道了。
日期: 01/03/2015 18:02:16
按车人与盒子黄豆的比例 做个模型,从门口试着“挤进”不同密度的黄豆看看。盒子里黄豆的分布基本上与地铁车厢中发生的事情是一样的。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