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起前些时候硅谷回音少年讲演团谈到所谓早恋的话题,ABC 们的回答很直接,根本不存在什么“早”恋。这一切都是自然的(it just happens),就像春天来了,花儿需要开放一样。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抛开婚恋世俗的种种(譬如门当户对,经济条件等等),谈一场校园恋爱,是一种纯美的人生体验。
静下心来想一想,比较东方文化的社交压抑(男女界限)和禁忌(授受不亲),西方文化鼓励社交和恋爱的传统更富有人情味。而直到如今,我们一提恋爱和对象,马上就想到了结婚和家庭。孩子们的回答是:
We date for fun and experience. (我们谈恋爱,为的是乐趣和体验。)
You dated only for marriage. (你们谈恋爱,只是为了结婚。)
不仅是代沟,这是两种文化的冲突。孩子们告诉我们,有的家长很蛮横,就是绝对禁止所谓早恋。其实呢,没用,不过是转入了地下而已。这种事,强压是无效的。父母和子女还是要多沟通、协商和妥协,达成某种协议,订立一些规矩,譬如无特别理由(譬如 prom),夜里11点之前必须回家。再如,谈恋爱原则上不应该影响学习,成绩如果突然下降,孩子对父母应该有一个改进的计划等。不要在中学阶段发生关系,更要严防怀孕。
孩子们做过调查,美国中学生谈恋爱非常普遍,不谈的是少数。恋爱维持的时间平均不到半年,短的几个小时就宣布告吹,长的也有一年以上。谈不上对恋爱不认真不严肃 ,这是孩子们的学习过程。谈也好,吹也好,兴奋也好,伤心也好,这些都是少男少女成长的题中应有之义。反而那些从没谈恋爱,总把自己包裹起来的中学生可能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说到中学生为什么谈恋爱,硅谷回音少年讲演团也做了调查。除了情窦初开 it just happens 以外,细细分析,有如下导因。首先就是,少年生长发育期对异性的自然兴趣,可以归结为荷尔蒙分泌,这是丘比特之箭的生物基础。再有就是现代媒体性文化泛滥的影响,包括影视小说,所有涉及中学生题材的作品,男生女生之间的朦胧情感和恋爱是永远的主题。Peer pressure 也是一个很大的因素,谈了恋爱的人在 Facebook 上的各种照片以及招来的种种羡慕祝贺,对同学都是一种压力。身在那样的环境,要想赢得同学的接受和欢迎(gaining popularity),谈一场恋爱是一条钟南山捷径。最后还有课业与考学的巨大压力使得恋爱和上网一样,成为减压和逃避的一种方式。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早到什么程度呢?好象是初一就开始,每年有性教育,多数孩子的反应都是 disgusting
但是经不起反复的灌输,至少神秘感是打破了。
再就是各种避孕知识和示范,孩子的反应也是 disgusting
美国的教育是 assume 恋爱一定导致性关系,无论怎样防范,也就是迟早的事。关键的关键不要早孕,于是有了花样翻新的避孕教育。美国的统计数据听说是,约 2/3 中学生恋爱中有性关系。
亚洲家长对此的反应不一。一般认为,中学阶段可以有恋爱,但不能有性关系。至于到了大学阶段,多数家长也就认可了,其实也是山高皇帝远,无法控制了。恋爱和同居在大学阶段被认可,并不等于这种关系导致婚姻。其实是多数都不能维持到谈婚论嫁的年龄(25-30)。
无论中学还是大学阶段,家长最担心的有二:一是不要怀孕,心理生理的后果太大;二是不要遇到坏人,或者一根筋的人。怕自己的孩子承担不了所带来的伤害。
这些道理可以跟孩子们说,他们早熟,又有互联网的各路信息渠道,什么话题都难不倒他们。只要讲道理,告诉他们不要做愚蠢的事情,他们通常可以接受。但是观念上的接受,与实际行动中的照办,还不是一回事。可是,作为家长也只能如此了。很多时候是走一步算一步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20: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