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条件的相对性,夹在是否读博士、是否搞科研的“大讨论”里边。有无穷多个理由,有无穷多的看法。也都有理,也都没理。这里提供一个思考方式,让各位找找“感觉”。
镜某小时候的中华烟6角一盒。今天60元一盒,涨价100倍。当年学生毕业的工资是50元(概数),按这个比例,如今大学生就业就在5000元上,硕士70元大约是7000。政府科长级别是当年是100,如今应该可以拿到一万了。拿到1万5千的,大约是个处长级别的干部。当年各部委的宿舍应该说还都过得去。那些进城的干部都有住房。盖了一批房,收了一批房。
文革的一个侧面是城里解决不了那么多的就业了。所以有到乡下去的说法。因为到了婚龄的人,他们的住房就开始困难了。直到80年代才又盖了一批房子,解决第二代的住房问题,老革命们的住房问题。
接着回到工资的话题上。教授们的工资,在200-300元,今天就是2-3万了。钱学森一级的要到400,相当于政府部长的工资了。当然那个时代里京城、上海这样大城市里,还有一批有钱的阶层——过去的资本家(小业主)。国家公私合营后,给他们利息。他们的工钱大约是700-800,甚至更高。比如唱戏的老板们,应该可以拿到1千以上,相当于今天的1万月薪了。当然,政府官员还有很多隐形的费用不在工资里出。比如保姆的费用、汽车的费用等等的。而教授们就没有了。
作为一个相似法则,镜某以为最大面额的钞票基本上是等价的。因为维持人的生活的成本,必然会反映到货币面额的设计上。一个月的薪水,大约是最大面额的10-30倍。人民币百元钞,大约收入就在1000-3000元的档次上。美钞也是1000刀到3000刀。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大碗演员的工资过1千的记载是有印象的。
日期: 11/30/2012 15:10:59
7-800的事例知道一个。从上海过来的 人。
对了,还需要加上两个数字:北京科长100元的时代,山东农村好的地方(胶东)大约30元一个月,差的地方(鲁西南)3元一个月,一年工分算下来后。听到1天1毛钱这个数字后,以为亲戚在开玩笑。后来看到亲戚一本正经的表情,镜某才感到这是真的。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