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又是为啥,饶老师有出“奇文”
探讨制度性限制和消灭官文化:科教界行政职务到期皆宜公开招聘。镜某不才,但是知道,这个
公开招聘做法在全世界也不是多数。
饶老师认为:中国的官文化渗透到科技和教育界有副作用。好像科教界是个“受害者”的角色。镜某并不这样看。应该说“官文化”与教育界是个“狼狈为奸”的关系,谁也脱不开干系。
选什么人来做院长,其实是北大生科院的“主权”问题。如果这个主权的群体意识也是主张“公开招聘”的话,那么镜某要骂那里所有的教员没有常识。既然饶老师这么主张“公开招聘”,那么首先要界定一下什么叫做“公开招聘”,有没有这样做的必要。其次要规定这些
长们的责任。
一般来说,提高知名度、整合和调配现有教育科研资源、扩展资金来源是这些“长”们的责任。从这个观点看,各种“长”的任期,如果有合适人选的话,应该可以延长。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到期走人是为了减轻、均衡成为这些“长”的教授们的负担。后者是个实质性的“服务”的岗位,是个需要
任劳任怨的角色。饶老师想象的要“公开招聘”那些“长”们大约是属于前面的、要通过这些“长”的面子、提高学校、院系的知名度吧。这类事情前例是很多的。台湾找
李远哲做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吧。但这也不是所谓的“公开招聘”的问题。
正如饶老师文章里表述的那样,聘院长的问题,是人家愿不愿意来“蹚浑水”的问题,而不是“公开招聘”。应该说这个事情是个双向的问题。第一是北大这些具有投票权的教师们有多么大的勇气和决心把院校搞得更好,这样的一个心境表达。第二职责待遇的具体表述,第三,(心仪的)候补者是否愿意接受这样的邀请。
镜某不能理解为什么饶老师会想到用
“公开招聘”这样的说法。除非在他的脑子里,对美国人选总统这类的事情也称为是
“公开招聘”。如果真是如此,倒是镜某小瞧了饶老师了。
从原理上论,学校的校长、院长与美国人选总统应该没有什么差别。至少校长和总统在洋文中是同一个词。但是美国人选总统的
核心概念是什么呢?大约很少有人会想到这是也一种
“公开招聘”吧?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