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谁威胁了谁?》是国防大学海军少将手笔,旨在说明中国不会威胁到美日[
paper.people.com.cn]。这位少将至少在政治上是正确的。作为辨词的作业,不妨撇开国家和政治的背景,单纯看从辨词的角度看看看这位少将的思考“障碍”。
引用:杨老师说:
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中唯一没有自己航空母舰的大国。巴西、西班牙,甚至泰国都已经拥有了航母,大家都认为这样很正常。印度近年来大幅采购军备,在未来的5年左右即将拥有3个航母编队。西方世界的军事现代化远远超过中国,为什么唯独对中国这么歧视和苛刻?
答案其实也很简单,人们对高速成长起来的中国感到有“威胁”。这种感觉应该是个人的正常生理反应。对自己陌生的事物、高速变化着的事物,人们不感到有威胁反而不自然了。“唯独对中国这么歧视和苛刻”的解读也可以是“另眼相看”,不过这要看主观的理解了。
“威胁”等人的心理感觉固然与对象所处的位置有关,但更主要的因素是变化率。当中国很快的由弱变强时候,原来的强国当然要感觉到有“威胁”。这种“威胁”是很情绪化的东西,说不出来哪里有“威胁”,但是不安。
洋人的马桶是坐式的,皮肤直接接触到便座上。讲究的人们当然要“嫌”那便座不干净。有些高级的厕所为此就要垫一张纸、或者是塑料袋子什么的。同样的事态,如果用厕所的人彼此认识,就不会“嫌脏”了。喝水的杯子也是如此,彼此认识的人可以共用一个杯子,而与陌生人是不可能的。
事情其实就是这样的单纯。这是个感情的问题,而非逻辑的问题。有这样的军人当教员,应该说是国人的一个杯具。军队要有好的装备,这是个很单纯的“感情问题”。邻居家的孩子有个好玩具,自己家的孩子自然也想拥有。
本来挺简单的一桩事儿,被人为地搞复杂了。“感情问题”不能通过“逻辑”方法去解决。这是国防大学教员需要理解一个“小道理”。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