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是“贫”和“贪”字,说着说着就到了“陰”了。只是这个“陰”的字体好难找,因为系统里没有安装繁体字的输入方法,只好“拣字”。问题是“阝”是在几画里?二、三划里都没有。看来“左耳朵”、“右耳朵”都是些个井市的胡说,在计算机系统里不通用了。
应该说做系统的人还是很守规矩的,这样作有这样作的“道理”。后来一查才知道,有个叫做《汉字统一部首表(草案)》的。新华词典(2001修订版)在部首检字表说明上有这样的文字:
其中对某些规定的部首字作了适当调整,如“邑”归“口”部,“阜”归“十”部。这也是作这篇文章的缘由。
当然这类事情很有些象“回有四种写法”的事儿,知道了也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问题是“阝”如何称呼?左耳、右耳?新华词典上比较“仁义”,在二画的部首处给出了“阝”,并标出在左、在右。这也是属于“作了适当调整”的部分了吧。读字里行间,
“邑”归“口”部,“阜”归“十”部的说法显然“暗示”说那原本不在口部和十部。那么原来是哪个部分的呢?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网络时代,可以网上调研。去看在线新华字典,那里说:
引用:
阝 fǔ
同“阜”。用作偏旁。俗称“左耳刀旁”,又称“左包耳”。
笔画数:2;
部首:阝;
笔顺编号:52
查找部首“阜”的汉字,
找到 1 个字,点击要查看的汉字,显示注释!也就是说,编这个字典的人认为部首“阜”里只有一个字。而查找部首“阝”,找到 332 个字,不分左右“阝”。
原来这个“只可意会”的“阝”发音“阜”,那么“阝”在右就是“邑”了。字典里对“阝”的处置也有趣。《新华词典》的检字表把“阜”部取消了,部首“阝”的汉字都在2画部首汉字的排列处。而《现代汉语词典》则是在二画里添部首“阝”,汉字分别出现在六画的“邑”部和八画的“阜”部。比起国家、民族的的统一来,这个字典的“统一”是否更容易些呢?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