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的治疗是个艰难的抉择》是曾老师的帖名([
www.sciencenet.cn])。看上去都明白,可一“独立思考”问题就来了。这个“艰难的抉择”是
对谁而言呢?同样,曾老师《癌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放弃!》也有一个主语是谁的问题。此乃第一。第二,与基本粒子理论不同的是医学上对癌症的所谓见识,都不是可以“自恰”的。也就是说
引用:
癌症发作与否取决于癌基因与抑癌基因之间的“角力”!理论上,癌基因功能异常,抑癌基因功能正常,可能不会发生癌症;反之,抑癌基因异常,癌基因正常,也可能不会发生癌症。只有在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双双发生异常时才有可能发生癌症。不过,事实证明,抑癌基因似乎占主导地位。例如,在50%以上的肿瘤中发现抑癌基因p53缺失或变异(不排除存在其他抑癌基因异常),而p53在细胞中是一种重要的细胞凋亡促进蛋白。
的说法基本上可以分类在“假说”里。但是曾几何时这个“假说”就成了“信仰”,就成了“科学”了。
“科学”上的事情争起来没有意思,还是说“主语”的问题好。谁不放弃呢?是患者?患者家属、还是医生呢?显然主治医生是不会放弃的。问题在患者和患者家属那里。镜某去过癌症晚期的病房。见过患者要“放弃”而家属不要“放弃”的场景。很惨烈。坚持治疗不过是患者家属的一种心理安慰,基本上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事情了。镜某也亲历过这样的事情,好在是没有指望治疗的癌症,没有什么可以犹豫的判断和选择。只能看着患者在痛苦中死去。因此解除患者痛苦也是相当重要的医疗技术手段。但是在镜某看来,至少国人的医疗、医学现场对这个问题不那么看重,还是认为“好死不如赖活着”。
说到治疗方法“艰难的抉择”,只是一个抽象的说法。至少对于具体的医生而言,并不存在“艰难的抉择”的苦恼。因为每个医生都有自己的专长,放射线的医生总是选择辐射治疗。困难往往是患者和患者家属的。很多时候,治疗方法的选择并不是来自什么疗效,更多的是医生的“嗜好”。就好比南方人喜欢吃米、北方人喜欢吃面那样。
“艰难的抉择”更多的是来自经济上的考虑。镜某也遇到过这个场面:老爸院内感染了,有三种抗生素分别是3000、2000和1000块一针。有效与否是连续投入一周后才能见分晓。怎么办?对病人来说,也就只有这一周的治疗时间了,不可能说这个药不见效再换一个新的。选择3000块一针的理由并不是在于它的有效性,而是在于人死了之后的对自己、对他人的一个“说法”。所谓“最好的药都用上了”、“尽心尽力了”。仅此而已。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