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思考问题的传统是大而虚,洋人的往往是小而实。这也是物理法则的“必然性”了吧。洋人的地址是由小到大。国人是由大到小。虽然洋人们的邮差在看地址的时候是从后朝前倒着看。虽说都是“洋人”,可阿拉伯文是从右到左书写,大约是那里的墨水干得快的缘故吧。对文中的数字,阿拉伯文也是从从右到左书写也就是先个位、后十位、再百位。这个也好理解,因为阿拉伯文中把今天称作“阿拉伯数字”的东西叫“印度数字”,印度是从左往右书写。问题是读的顺序,如何读?国人对数字是从高位读,阿拉伯文可以从低位读。无独有偶,计算机语言中的读出方法恰好也有两种,高位(先)读出和低位(先)读出。
闲话休提,话说地震救人,以应急研究著称的陈老师在“海地那被忽略的震中与汶川被强调的震中”[
www.sciencenet.cn]的文章里,从强调顾及震中最终又回到了“必须考虑多中心问题,在救援决策中一开始就纳入考虑范畴”。这个说法应该是很不错的,但总让人感觉是缺了些什么东西。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个常用的说法。仔细一琢磨,其实也是什么都没有说。不妨把问题从抽象的“具体”更换成实在的“具体”:救灾部队是去救好救的呢?还是去救援那些不好救的?对此应该有个说法。战地医院在抢救伤员的时候就有个负责甄别的人。他的职责是把那些虽然还有一口气,但是很难救活的士兵给“分流”出去。这看起来很残酷,但是因为时间有限、资源有限、医生有限,没有别的办法。
人体在应急时的智慧是“不想”。因为根本就没有大脑前叶思考的时间了。这是一个思路。另外的一个思路是越是没有时间才更显得思考的价值,才能区别人和其它动物。有两个思路时如何选择呢?依然是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