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
圣诞醒来 心里突然冒出一句貌似开涮海龟海鸥的打油:
我的人回来了
可心还在路上
问一下: 谁回来了?“我”还是“我的人”?
谁的心在路上?“我”的心还是“我的人”的心?
或者 either?
我的身子虽然回家 可【我的】心还在路上
我的【心上】人虽然回家 可【他的】心还在路上
白:
人,是身的借喻,我的人=我的身。心=我的心
伟哥这个浪漫语境,更需要一个带优先机制的逻辑门了。
“我的人吃饱了,可细胞还饿着。”
“我的人吃饱了,但马还饿着。”
前者“人”指身体,后者“人”指将士。
开学了。孩子们人回到了学校,心还在假期。
某某,人虽然死了,思想还在影响着我们。
所以,“人”成为一个有坑名词,至少在述及灵肉分离的语境里,还是需要的。
是一个body-part,不知道这个义项知网收了没?
我:
除去“的”就不浪漫了 诗意了无:
我人回心没回
其实 身心分离 或 人心分裂 乃是诗歌、心理学和宗教哲学的永恒话题。形神合一反而难得,需要修为或运气。
白:
“人走了,香味还在房间里飘荡”
我:
那是仙女 不是人。
换成仙女 还可以说义项问题吗,更像是是临时延伸或活用。
白:
给“人“老老实实加个body-part义项是其一,语境驱动的逻辑门是其二,一个都不能少。在人与body-part对举的语境下,这个body-part义项被激活,可以颠覆标配。
我:
人 的默认(标配)是 body 而不是 heart,不说 body 就是 body,但 heart 永远不可省去:
仙女走了 香味还在
== 仙女 body 走了
某某同志与我们永别了
== 某某同志 body 永别了
他的精神长存
说明其灵魂没有走
滑稽的是:
某同志与我们永别了
但他的body永存
-- 在水晶棺里
红场或什么场。
此 body 非彼 body
顺便一提,功过不论,留存 body 的做法感觉是违背伟人的意愿。为了留存 body,还要掏心掏肺 去除五脏 想想都让人悚然。
白:
楼歪了……
我:
歪了;也没歪。
“掏心掏肺” 语义计算要休眠唤醒,政治敏感性先放一边。
这种语义计算需要进入成语词典吗?一般认为不要进词典 但是不进入词典先休眠起来,想唤醒都没有依据。所谓词驱动休眠唤醒 就是把休眠的可能性预先隐藏在词典深处。细想起来这是一个巨大的虽然是可行的工程。起码 每个成语都要增加一个或数个字面意义的种子 。没有种子,context 再温床 另一种计算也难发芽。context 有 五脏 可以激发埋在种子里面的字面意义的心和肺,从而唤醒了 “掏” 的原义 而不是标配义。但这类激发不是驱动 驱动应该从成语本身发端 而不是从 context 发端。否则太发散 难以想象有实现唤醒的可行性。
【相关】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3: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