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刮大风,训学生
“各位老师,同学好!北京市气象台发布极端大风强降温预警,11日下午至13日全市预计出现9-13级大风并伴有沙尘。提醒大家离开实验室时请检查好水电门窗,拔掉所有用电设备(不间断用电设备除外)和充电设备插头。”
接到通知,操心老师自然要操心一下,按照通知检查一遍。
“哎,这块玻璃裂璺了,也来不及换了,找点胶条粘上,加固一下。不知道咱们这儿风能刮多大,粘完了能不能挺得住,可粘一下总比不粘强吧?好在窗户是两层的,里面的玻璃裂璺了估计也问题不大。”操心老师对身边的研究生小A说,说完了就去检查别处去了。
待实验室、办公室、走廊都巡查一遍后,操心老师还是改不了愿意操心的毛病,又回头看一下那块玻璃是否粘好了。
“嗯,这玻璃的裂缝怎么没都粘上?”操心老师奇怪地问小A。
“我不知道该怎么粘,百度了一下,说是应该粘成米字形,我就粘了个米字形。”小A一脸无辜地回答。或许还等着我表扬他自己查资料把问题解决了呢。
操心老师也糊涂了,不知道该哭还是该笑。按着操心老师年轻时的性子,这个时候就要雷霆震怒了。可操心老师年纪越大,脾气越小,心肠越软,根本发不起来脾气了。不知道是他的修养越来越好呢还是让小A这样的学生一点一点把性子磨没了。
“给我找胶条,我要重新粘一下。”这下小A知道操心老师不满意了,连忙找胶条,还知道同时拿了剪子。操心老师看了小A还知道一次把事情办齐,心情好了一点儿。
“知道为什么网上告诉你粘米字吗?”操心老师一边把裂缝处粘牢,一边问小A。
“没想过,网上这么说的,就这么粘了。”小A仍然不知道错在哪里。
“一块玻璃,为了防震,最牢固的粘法是整块都粘上胶条。可是以前没有胶条的时候,是用纸条糨糊粘的。整块玻璃都糊上纸,透光性就差了。用纸条粘成米字形,横着、竖着、斜着,不同方向都加固了,当然是最佳方案。”操心老师一边工作,一边不紧不慢地帮小A分析着。
“可这块玻璃已经裂了,还应该粘成米字形吗?”操心老师还是希望小A能自己思考应该怎么粘,换来的是小A的沉默。
“知道木桶原理吗?我上课可是总讲的。”操心老师继续启发。
“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那块板。”这个小A倒是知道。
“那么,要让木桶多装水,应该怎么补木桶?” 操心老师还在启发。
“把最短那块板加长呀。”这个问题小A以前可能想过。
“玻璃要断裂,当然是要从最弱的部分断裂,这裂璺就是最弱的部分,相当于木桶的短板。所以我们加固的时候当然要把裂缝先粘牢。”操心老师终于忍不住把答案说出来了。
“我明白了。”小A终于懂了,似乎有些高兴。
“网上看到的,不分析,不动脑,不假思索、不顾场合地就接受。亏你还是个研究生。那裂缝的玻璃和完好的玻璃加固方式能一样吗?”操心老师并没有因为小A终于懂了而高兴,更不会为自己的启发式教学而得意,兜头给小A浇了一盆冷水。
“活干了,还挨了训,心里不舒服吧?”操心老师看小A脸红了,婆婆妈妈的劲儿上来了,又有些不忍。
“活干了,不白干,不干你永远不会。挨训了,不白挨,往后做事就知道思考了,不会自己什么事儿都没有主意,怎么做都听别人的。” 操心老师不知道是接着批评小A还是在安慰他。
操心老师当然不敢奢望经过这么一件小事小A就学会思考了。可毕竟希望透过一件件小事,小A、小B、小C等等学生们都能养成思考的习惯。有这样的学生,操心老师这心怕是操不完啦。就像张海霞老师说的“把学生当娃,把娃当学生”,要不,还能咋办呢?
这操心老师当然就是本人了。故事是今天发生的,对话不一定是原话照录,姑且当作纪实文学吧。
20250411晚写改毕。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18 20: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