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文的悖论
在科学网开博近三个月,发表了博文27篇,博文也曾被精选、登上科学网博客封面、科学网封面、科学网电子杂志,但还是时常纠结于自己博文的阅读量。
我们为什么写博文?写博文当然是想阐发自己的所思所想,把自己的思想介绍给读者,对读者产生影响,进而和读者互动,把自己的思想植入读者脑中,也从读者的反馈中扩展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博文是博主与读者交流的载体,是服务于读者的,当然要在意读者的反应。
博文要产生影响,第一步是要让读者读到,所以,点击率是扩大博文影响的前提。要让读者点击,先要让读者看到题目,并且在看到题目以后有点击阅读的欲望。读者读到博文后,对博主的观点或赞同,或不以为然,或以为无足轻重,一切都要读后才能发生。
所以,为了达到写博文的目的,必须吸引读者的眼球。标题要鲜明、要简洁、要有冲击力,最好是热点。没有点击,多么睿智的思想也不能到达读者的头脑。有意或无意地,即使不是标题党(为吸引眼球文不对题),博主也要在标题上狠下功夫。有意无意地,博主也要取悦读者。有意无意地,博主也要扩大自己的个人影响。如果能成为网络大V,则不论题目是什么,内容是什么,博文都会有大量点击,自然对读者的影响力要大很多。
如此,取悦读者是博主们不得不然或者屡试不爽的手段。追热点,通过博文的点击量分析读者兴趣,再迎合读者的兴趣写针对性的博文,反馈的必然是更大的点击量。更大的点击量带来更大的影响力,更大的影响力则可以让博主更容易地把自己的思想传播到读者心中。
这正如推销产品,本来是要通过产品的性能满足用户需要,凭借用户对产品的认可获得销售量和利润。但推销的第一步是作广告,广告作顺了,销量上去了,效果明显。不知不觉,厂家的精力就更偏重于广告,却忘了去不断改进产品的性能。又如肥甘厚味,本来对营养不良的人是大补的,有利于营养和健康,但因为口味太好,吃得口滑,不知不觉就吃多了,吃出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
这就生出了悖论:本来,取悦读者是为了扩大影响力,把博主的思想送达于读者。博主也希望自己的博文让人读了心生愉悦。可不知不觉,就把取悦读者从手段变成目的了,忘了自己要传播的思想,而惟读者的马首是瞻了。结果博主在读者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但自己的思想渐渐不见踪影了。
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当然是把握好度。万事有度,过犹不及。当然要取悦读者,但一定要把握住度,让读者在愉悦的同时接受博主的思想,此所谓莫忘初心。
读不同公众号大V的文章,多有标题党或热点族,因为大V们可能不管说什么,只要有流量就行。但科学网的博客不同。科学网的博主们恐怕都没有商业目的,只是想在这个平台上和同道的科学工作者们交流一下自己的思想。科学网是一个小众平台,大家都是同道,所以更容易互相认可,而不像大众平台上鱼龙混杂,什么样的读者反应都能出现。这就是我不到大众平台上开公众号,而是只在科学网上开博的原因。1985年,游上海龙华古寺,老僧给我题一偈云:少讲一句话,多念一声佛,不对闲人言,可和知音说。这偈子的后两句,可以作为我在科学网上开博的注解。
至于目的和手段的矛盾,我想,目的还是要坚持的。不急不燥,慢慢地写自己的博文,科学网的读者们毕竟素质高,只要博文真有内容,即使标题不是那么吸引人,也总有慧眼识珠的;即使不是热点,总能找到同趣、同道、同志的读者的。本来就是为了和读者有思想的共鸣才登上这个小众平台,为什么要那么在意读者的众寡呢?如此想来,对博文的点击量就可以不那么纠结了吧?
再者,也要注意到博文当前和长远的影响。有真思想、有专业性,能够扩大读者的视野,启发读者的思维,才是好博文。只靠标题和追热点,是达不到这样的长久效果的。
在科学网上读到李侠老师和王涛老师的博文,我以为,两篇文章可以反映出科研的目的与手段的悖论。我写不了那么大的题目,写一个自己纠结的小题目,也算是我受到两位博主的思想影响产生的读者反应吧。
李侠:《清除科学进步征程上的科研生态“藤壶效应”》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29-1473363.html
王涛:《如果科学是一条鲸鱼,那么和科学相关的,有的是鲸鱼,有的是藤壶》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701&do=blog&id=1473668
20250219写改毕
1/1 | 总计:3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3 21: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