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zhili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zhilin

博文

和学生谈考研 精选

已有 5787 次阅读 2025-2-26 11:22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和学生谈考研

 

前天考研分数公布,今年和往年不同的是公布分数的同时就公布了分数线,当然还会有几家欢乐几家愁。有人高高兴兴地准备复试了,有人已经开始物色调剂的学校了,有人却什么也不用再准备,只能准备找工作了。考研虽然远没有高考那样的社会关注度,可每年考生人数几百万,录取人数上百万,仍然是关系到许多家庭的大事情。以至于催生出上岸二战等热门词汇。本人每年都要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学生谈到考研问题,通过上课、当班主任、讲座、指导学生科研训练、指导学生学科竞赛、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等途径,或多或少鼓励、指导学生考研,帮助学生分析考研的利弊,分析适合的报考单位,分析备考的方法。多年的老生常谈,于此归纳一下。

一、考研难不难

考研难不难?也难也不难。

说不难,是从录取人数和录取比例分析的。我上大学那年,全国本专科录取人数约30万,我上研究生那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录取人数两万多,即硕士研究生录取率不到学生总数的十分之一。2024年,全国本科毕业人数:普通本科生444.60万人+专科起点本科生(专升本)71.77万,专科生毕业生人数545.05万,本专科合计1061.42万人。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438万,录取人数120.95万(不同途径的统计数据可能略有差别),录取率超过毕业生的十分之一,是报考人数的27.6%,本科毕业人数的23.4%。这录取人数已经是我们那个年代的几十倍了,只要是本科毕业生,按平均录取率就有接近四分之一的上岸可能。对我们专业,近年来的深造率(考研、保研、留学)一直处于50-60%,所以我鼓励学生考研的时候会告诉他们,只要你是个中等生就差不多考上了,成为一个中等生,难么?就算你连中等生都达不到,但考研不就考四门课嘛,认真准备一下,有不少后部的学生也能考上,那还有什么难的?

说难,是从备考的过程分析的。有的学生不会听话,或者因为自己懒,有意误听我的话。他们就爱听考研不难,中等生就能考上。看看自己的GPA,发现自己都是专业前30%了,所以备考时不上心,觉得考上不成问题,翻车了就会想:这李老师怎么骗人呢?我说中等生就能考上,可没说中等生不认真备考,晃晃悠悠就考上了。研究生考试毕竟是一个选拔性考试,别人都在认真准备,你备考三天打鱼两天筛网,你要考上,得比别人聪明多少才行呀?实际上,在高考时已经选拔过一次了,你和周围同学的智商不会有大的差别,要考上,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付出更多的努力。从这一点上说,上岸不容易。

二、初试怎么准备

考研初试和高考一样都是笔试,所以考研备考和高考有类似之处。不同的是,高考时有老师在后面天天督促,考研则全凭考生自己的主动性。我不反对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参加辅导班,但并不认为辅导班能起决定作用。辅导班可以教部分考试技巧,但那些技巧和高考也差别不大,就算有点差别,有三两次课讲讲也够了。所以我认为辅导班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有规定进度,实际上是帮助考生安排时间,制定复习计划。本来,上了三年多大学,应该具有自己做计划、安排时间和进度的能力,但实际上许多学生还没有养成这样的习惯,就是还不具备很好的自学能力,这是我们大学教学的缺陷,辅导班可以一定程度上补足这一缺陷。甚至,还有学生复习考研的时候还请家教,那当然是学生自学能力太差。因为自学能力差,专人辅导真的可能明显提高考试成绩。不过对这样的学生,如果我知道了是不敢要的,学了三年多,还没有自学能力,那正是复试应淘汰的学生。

至于自己的准备,对我们专业,不过是四科:外语、政治、数学、专业课。英语怎么学,各种各样的方法汗牛充栋,不须我多说。以我的经验,把《新概念英语》(New Concept English)第二、三册的课文都背下来,练习、作文都作了,掐时间作几套真题,熟悉考试形式,就足够了。要注意的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要天天读。一天不读问题多,两天不读走下坡,三天不读没法活。参加这班那班的,我以为作用不大。

政治嘛,很多学生说背政治,我倒不以为然。我学政治,固然也背,却不是死记硬背,还是要明了其中的逻辑框架,或者自己建立一套逻辑框架,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背。参加个辅导班,帮助梳理一下逻辑,控制一下进度,大多数情况下是有用的。

数学嘛,我们专业考数学(II),所以要求并不高。我的体会是,要踏踏实实地做题,不论是谁家的习题集,自己踏踏实实地作一本就够了,不一定能得高分,如果都是自己做出来的,90-100分还是能考出来的。辅导班对有些人有帮助,有些人帮助不大。至于连国家线都达不到的学生,基本上是只看书,不做题的。数学思维是要在练习中建立和巩固的,不做题,听多高的名师讲多巧妙的方法也没有用。

至于专业课,我们的专业是工科,理论往往不限于简单的逻辑演绎,有很多要联系工程实际,有很多归纳。这除了要求较好的逻辑能力,还要对专业内容足够熟悉,才能建立不同部分之间的联系,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整体框架,在框架上填充不同细节。把课程理解成一棵树,先有枝干,在枝干上填充树叶。只有这样,面对涉及不同章节的综合性考题才能产生联想,厘清相互关系。我的经验是,看书时在书边作笔记,归纳每一页的主要内容,在考前从看目录到能够默想目录,确定自己知道每章节的重点和难点。

三、复试怎样准备

不准备就是准备。不准备怎么能保证通过呢?我说的不准备,是指不止在考前临时准备。实际上对复试的准备是贯穿在整个大学三年多的学习过程中。因为有了笔试的选拔,默认入围的学生都有足够的基础理论知识,所以复试要考察的是考生的能力,包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实验研究技巧),逻辑思维能力,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对这些能力的考查,毕业环节(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当然是最合适的考察途径,因为毕业环节任务就是学生综合运用三年多所学的专业知识独立解决一个专业问题。所以复试时被问到毕业环节的相关问题是顺理成章的。但不同学校的教学安排有不同,有的学生复试时还没有开始毕业环节,或者毕业环节刚刚开始,那问题可能就转为学生的研究经历、实验技能等等。这些都是在平时的学习中积累的,不是临时准备能够完成的。正如创新没有套路,复试也不应该有套路。

往往有的学生,在网上学了诸多复试技巧,但复试仍然落榜。还有初试考分很高的学生在复试中落榜,就有人抱怨考试不公平,断定必然有暗箱操作。实际上,面试老师对初试高分考生往往是很谨慎的,如果不是有明显不足,高分考生是不容易落榜的。有的高分考生,从大学入学就把精力都投入到笔试的四门课上,其他课程皆平平,两耳不闻窗外事,自然容易考出高分。到复试仍然期望临时抱佛脚,学一点复试技巧通过。实际上,这些考生正是复试应该淘汰的考生。复试甚少有技巧,有那么点技巧,比如礼仪、自我介绍、英文自我介绍等等,现在网上的教程多的是,我想有个三两天就都学会了。那么容易学会的东西,恐怕不能叫做技巧,还是叫做注意事项合适些。况且自我介绍、英文自我介绍之类,网上有套路的东西,我们或者不问,或者不认为是重要的考察内容。

四、心理问题

常常有考生在面试的时候非常紧张,该表达的表达不出来,甚至瑟瑟发抖。面试的老师一般都有长期教学经验,能够看出来学生的紧张,往往会抛出一两个轻松的问题,调节一下气氛,让学生增强自信,展示出自己的能力。从学生方面,这个却是要准备的,当然不是复试前临时准备,而是在三年多的学习过程中,多找机会在人多的场合下表达,历练。我在我专业培养计划中安排了一门课程,叫做“科技报告与演讲”,就是训练学生的专业沟通能力。当然,训练是一方面,明了复试的内部逻辑,有充分的实力,也是建立自信、缓解紧张的重要基础。

五、二战

    高考第二年再考叫复读、叫高四,不知道谁发明的,把研究生再考叫“二战”,那就是把考研当作战斗了。二战甚至三战考上的不乏其人,但我不鼓励二战,嘱咐学生的都是要在一战投入足够的精力,一战成功。零零后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有很多被家长和社会宠爱惯了,自信心爆棚,眼高手低。表现在考研上,一是觉得自己都准备好了,实际上准备不足,连国家线都达不到;二是明明达到国家线都困难,却非要报考清华北大的。等到了落榜,就信誓旦旦地要二战了。当然有一部分考生接受一战的教训,二战脚踏实地,认真准备,成功上岸。但也有许多考生二战还在重复一战的故事。我对学生说得最多的是,一战能够成功,为什么要拖到二战?二战即使成功,也有一年的宝贵时光浪费了,何况二战还有经济损失。还有学生三战,我也能容忍,毕竟三战也有考上的。但有人还要四战,我就绝对不赞成了。事不过三,三次都考不上,或者是你动力不足,或者是你不适合上这个研究生,何苦在一棵树上吊死呢?老老实实去找个工作,即使不能养家,至少要自给自足吧?千万别拿考研当作啃老的借口罢。

祝所有的考生和招生单位都好运。希望本文能够对考生上岸、招生单位选拔出合适的人才有所裨益。

 

20250226写改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22817-1474883.html

上一篇:博文的悖论
下一篇:要不要读博士
收藏 IP: 124.126.96.*| 热度|

18 崔锦华 王涛 王从彦 汪运山 褚海亮 郑永军 宁利中 冯兆东 张磊 何青 谌群芳 孙颉 王安良 刘跃 孟利军 马鸣 史永文 iamiqq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1/0 | 总计:0 | 首页 | 上一页 | 跳转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15 13: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