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豆作为重要粮油作物,通过玉米大豆套作可充分利用土地、光热资源,增加资源利用效率和土地产出。套作塑造光环境如何调控大豆叶片功能特性,并影响根瘤塑造及固氮过程尚不明确。
近期,四川农业大学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研究团队雍太文教授课题组完成的题为“Coordinated responses of leaf and nodule traits contribute to the accumulation of N in relay intercropped soybean”的研究论文在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农业科学学报》(英文),JIA) 2024年6期正式发表。
该研究揭示了玉米大豆套作下,光环境塑造的大豆叶片功能特性改变,塑造根瘤的生长特性及固氮特征;通过改变株行距配置优化套作大豆叶片功能特性,调控大豆根瘤生理生化特征及固氮过程;通过恢复性生长,增强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及光合固碳向地下部的分配,促进根瘤的能量供应,增加根瘤固氮能力,最终提高特征大豆的氮素积累,为间套作豆科氮素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该研究以净作大豆为对照,设置不同玉米大豆种间互作强度75cm(I75),60cm(I60), 45cm(I45)。与对照相比,间作通过减少叶片数(LN)和单位叶面积(LuA)减少大豆总叶面积(LA),通过减少根瘤数(NN)和根瘤直径(ND)减少根瘤干重(NW)。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CA)表明,叶片和根瘤性状对基因和作物结构互作的响应具有协变性。在恢复生长阶段,补偿生长促进了大豆生长,缩小了间作与SS之间的叶片和根瘤性状的差距。间作对尿素(RGR_U)和氮素(RGR_N)积累的相对增长速率高于对照。间作处理的蔗糖和淀粉含量显著高于对照。ND12和GX3在间作中表现出比nts1007更强劲的补偿性生长。虽然套作大豆恢复生长改善了生物量和氮素积累,但ND12比GX3获得了更显著的部分土地当量比(PLER)。与其他处理相比,I60处理对生物量和氮素积累具有更强的补偿作用。同时,I60的块茎蔗糖含量高于SS,地上部酰脲和N的积累量也高于SS。ND12与玉米间作,行距60 cm,既有利于产量优势,又有利于氮素积累。
四川农业大学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研究团队雍太文教授为该文章的通讯作者,陈平博士为该文章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CARS-04-PS2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87101212和31671625)的资助。
点击链接查看全文: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095311923002101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农业科学学报》(英文), JIA)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与中国农学会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承办。综合性英文学术期刊,月刊。创刊于2002年,现任主编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化兰。JIA主要栏目有作物科学、园艺、植物保护、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农业生态环境、食品科学、农业经济与管理等。刊稿类型有综述、研究论文、简报以及评述等。全部论文在Elsevier-ScienceDirect (SD) 平台OA出版。最新SCI影响因子4.8,位于SCI-JCR农业综合学科Q1区。中国科学院分区农林科学1区。2016年以来先后获得中国科协等部委 “提升计划”“登峰计划”“卓越计划”项目支持。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9: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