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weizheng197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zheng1978

博文

教学改革,是否已经迷失了方向?

已有 337 次阅读 2024-9-4 12:08 |个人分类: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一提到教学改革,我们马上想到的,就是要求教师如何如何调动学习兴趣、如何如何给学生减轻负担、如何提升自我能力,等。就这样改呀改,好像教学过程一直都有缺陷,一直都存在问题,一直都需要自我批评。以致于改了许多年了,仍然在改。

这种状况,恰如现在大城市的盖楼、拆迁,再盖,再拆。

很少有人考虑:究竟改到什么程度、达到何种状态,才是最理想的?我认为,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达到高水平稳定化教学习惯后,从此不再改动,实现一个阶段性自洽。

但我们是否有顶层设计蓝图呢?没有。

科目不同,教学习惯不同,不存在整齐划一的标准。一些科目你需要不断和学生互动,另一些科目填鸭式教学恰恰就是最好的方式,囫囵吞下去,由学生慢慢去感悟。英语教学中的互动,能提醒学生集中精力,因为英语方面遇到的知识点比较琐碎,根据7±2规律,瞬时讲过的东西,容易在提问过程中储存到学生的短时记忆中。应用数学等方面,如果学生尚未系统性地掌握,课堂提问只会遇到一双双惊愕的眼睛——少壮不努力,老大耍流氓;我就不回答,从来不逞强。你能奈我何?

当前最需要改革的,恰恰是教育管理部门。在学生本科制四年的学习中,大学英语就投入的精力来看,大约占40-50%吧?有国家组织的四级、六级,有各单位组织的学期期末考试等。某些高校将这些等级考试成绩和毕业证、学位证等挂钩,学生已经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那么,偏难的、又没有国家组织测验的自然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的学习,学生们自然就不会有十分浓厚的兴趣。这些课程涉及到大量原理、概念和公式,单纯依赖教师苦口婆心地阐明这门课的意义,并不能克服学生畏惧心理。

尤其雪上加霜的是——减负。有的学生认为学习负担太重了,另一些学生可能认为,他们还有充沛的精力去参加各种校外培训等等,但是如果没有了这个机会,那就只好旅游一趟、直播一段,等等。学生之间参差不齐,但不外乎符合一条正态分布曲线。在μ±3δ之外的超人或者超低能者,都是非常少见的。学习任务划定在每个年龄段平均学习潜势上,是不是更科学、更能满足多数学生的受教育要求呢?

是不是应当将年龄与平均学习潜势做一条回归线,用于制定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

不同年龄段的“平均学习潜势”,我们是否已经清楚?有无量化的衡量办法呢?没有,或者是没有相关研究。比如,一个4岁的小孩,每天掌握30个汉字的读写,一个20岁的大学生,平均每人每天能学习多少知识?

是不是从国家层面,应当认真做一下普查,用PCA分析一下:到底负担太重,还是负担太轻?一味地一刀切式减负,到底能培养出来什么样的人才呢?是不是精力旺盛的可以自愿多掌握一些,感觉疲惫的可以休息休息?

由于英语和政治两条红线的存在,课时受到大量挤压的情况下,在数理化教育中如果再强调要突出教学重点,无异于削足适履。缓解课程重要性与难度的矛盾最理想的途径,就是增加课时。不能通过各门课程学时的均匀压缩,来实现“减负”。需要国家级、省级和校级教育管理部门跨学科宏观调控,分清主次,将相似的课程“合并同类项”。

缺乏顶层设计和严格统计学介入的教改,只会批量产出千篇一律的教改论文。这需要文理交叉研究,就文的方面而言,就是学生的学习、心智成熟过程(施良方老师2000年写了一本《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只可惜施良方老师英年早逝。从cnki数据库来看,中国学者发表的这类试验太少);就理的方面而言,涉及到主成分分析、Logit回归等许多数据分析技术。如果普通人的心智成熟曲线尚不清楚,平均学习潜势尚不了解。那么,最好还是无为而治要好得多。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12267-1449577.html

上一篇:什么是统计学上的拔靴法(bootstrap)?
收藏 IP: 59.70.63.*| 热度|

3 王涛 郑永军 朱爱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5 09: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