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weizheng197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zheng1978

博文

小可不才,也来评三国演义(8)

已有 470 次阅读 2024-8-25 20:50 |个人分类:历史|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第3节  谋胜于勇

前已述及,刘备、关羽、张飞,并没有参加讨董的战争。但是,作者却偏偏安排了一场子虚乌有的“三英战吕布”,作为蜀汉集团的加分项。但这无意中也加深了读者对吕布英勇无比的认识,反倒是把吕布给吹起来了。

吕布是什么样的人呢?用他的举荐人李肃的话来讲:“有勇无谋,见利忘义。”

实际上,吕布来自内蒙五原的游牧部落(参考后来投靠徐州刘备时,邀请刘备“坐妇床上”一事,实际上是蒙古包里常见的生活习惯。但在关内的刘备看来,就有点“语言无常”),被称为“飞将”,但其勇,并没有那么夸张。夏侯惇拔矢啖睛、关羽刮骨疗毒、典韦被创无数箭支,仍能奋力血战到最后,而吕布却是绑上绳索就嚷嚷着喊疼的窝囊废。

吕布的突出优势,是“谋”,即会站队。从一个小小的主薄,投靠董卓后立刻变成了骑都尉、中郎将;后又诛杀董卓,成为和王允、皇甫嵩并列的新长安政权执政三巨头。但其“勇”,始终是一道迈不过的坎。当192年董卓被杀后飞熊军四将反攻长安,吕布战败而走武关,带着400多人仓皇逃命。随后就是被袁术、袁绍、张扬等驱逐,东奔西逃的逃亡史。

吕布本来就渴望投靠到董卓门下,是动了很多心思的。秀肌肉的行为已经出现了3次。【时李儒见丁原背后一人,生得器宇轩昂,威风凛凛,手执方天画戟,怒目而视】,【忽见一人跃马持戟,于园门外往来驰骤】,【只见吕布顶束发金冠,披百花战袍,擐唐猊铠甲,系狮蛮宝带,纵马挺戟,随丁建阳出到阵前】。

吕布是否“怒目而视”呢?

Ekman & Friesen(1969)研究了不同国家表情的判断正确率问题,美国99人,巴西40人,智利119人,阿根廷168人,日本29人。表情类型分为愉快、厌恶、惊奇、悲伤、愤怒、恐惧。采用带有权重的方差分析,结果发现,表情是人类共性的面部变化特征,与国家或地区没有关系。合并国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不同表情的识别正确率存在着显著差异。愉快马上就会写在脸上,判断正确率也最高。愉快的判断正确率显著高于愤怒、悲伤和恐惧。

也就是说,在外人看来吕布是在“怒目而视”,实际上这种判断的正确率却仅仅高于悲伤和恐惧,或许,吕布面前并没有镜子,他自认为当时表现出来的表情,恰恰是勇武的标志性表情,有可能得到董卓赏识的。

第二次,则是会议已经散了,吕布一个人在董卓所在的园门外,一圈一圈在跑来跑去。

第三次则打扮得更加勇武,作者用红楼梦作者一样的细腻文笔,在一个人的装束上泼墨。

这样的装束,不仅没有吓坏董卓,而且董卓一眼就看出了吕布想投靠的真实意图。“卓曰:吾观吕布非常人也。”

吕布本欲投靠董卓,但却忽悠着李肃前来劝说了半天,这在中国叫做“摆谱”。

整个三国演义中,会摆谱的人都是一旦投顺就获得了巨大的封赏利益,如黄忠、严颜、张辽、许褚等。而真正的忠臣,如张任、庞德、魏延等,要么被杀,要么一辈子被打压。“循循善诱”,就是明知对方底细但不说破,一步一步接近话题主题,等他自己说出来。如刘备vs张松,诸葛亮vs鲁肃(过江东桥段)。

董卓派人来策反吕布,吕布很轻松的就被策反了,杀了义父丁原(历史上则只是领导而已,不是义父),投靠了董卓。

从此之后,有勇无谋,见利忘义这八个字,就牢牢的扣在了吕布头上。

抛开感情元素不讲,我们先来看一下吕布跟着董卓的好处。(1)还没有投靠,就得到了黄金一千两,明珠数十颗,玉带一条;(2)一匹赤兔马。(3)董卓暗示吕布,投靠后会给他一个高官。李肃去劝说吕布时,声称自己是“中郎将”,而吕布跟着丁原被任命为【主簿】,应该和吕布的期望相差悬殊。吕布的【惶恐】,表演的恰到好处。当吕布觉得自己混得不好的时候,他说自己【恨不逢其主也。】言外之意,不是因为他没本事,只是没跟对老大而已。事后吕布加入了董卓,也的确立刻被封为了骑都尉、中郎将、都亭侯——当然,吕布的中郎将和皇甫嵩那群牛人的“中郎将”还是不同的。(4)董卓是朝廷一把手,想提拔谁就能提拔。跟着丁原,吕布却要先消灭董卓(难度极大),才能被提拔。弯道超车的捷径,吕布很清楚。

所以,吕布背丁投董,人之常情。不能认为三国演义中跳槽王中王刘备是主角,就认为刘备做出同样的行为再哭诉一番【不得不为耳】很值得同情,而吕布充其一生,也仅仅是叛了两次(甚至第二次也可以称为“天下大义”),就叫做“见利忘义”。

李肃总是觉得吕布是被自己骗来董卓这里的,这是完全不对的。这就像做生意一样,吕布也跟着赚翻了,而不是赔本了!

他一听李肃要他加入董卓,瞬间就把上司丁原杀了,哪有半点犹豫、被骗的样子?这和经过满宠劝说而离开杨奉的徐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某欲从之,恨无门路。】吕布跟着丁原一来洛阳,他就早想背叛丁原加入董卓了,只不过没人给他当中间人。就算这样,吕布还是沉得住气,一直抻着,也不主动去找董卓谈合作,只是一次又一次地秀肌肉,一次比一次的装束更像个英雄。结果抻到最后,董卓这边反而先沉不住气了!

第4节  渤海造眼

丁原被杀后,袁绍与董卓持剑对敌。

固然正史中也出现这一段,但被正史记录下来的,就是确有其事?恐怕未必!

(1)围棋黑白子的围杀格斗中,如果一方占据两个地盘,首尾相顾,且两个地盘上都有“活眼”,就会形成永远杀不死的小强。董卓在朝廷上占据了上风,但西凉军精锐牛辅、李傕、郭汜、樊稠、张济等仍然坚守西凉,一旦洛阳出现不利的势头,他们可以火速增援;即使失败,洛阳城的董卓也会有很大的机会撤守西凉。而王允仅仅在京城有身份有地位,虽然根据他的圆滑为人,可以在各种各样的把持朝政者手下斡旋一番,但一旦出现不利的局面,就死无葬身之地了。客观上讲,袁家需要在关东造一个“活眼”,依靠自己家四世三公的影响力,把政治优势转化一部分为军事优势,而这个“造眼”的任务,很显然中军校尉袁绍最合适,而在洛阳与董卓的政治斗争,则交给袁隗。

(2)如果袁绍的目的是离开,那么离开之前需要做的事情,与三国演义乃至正史中的记录,应该恰恰相反:象哈巴狗一样讨好、迷惑董卓,偷偷离开;而不是持剑对敌、愤怒离开。古有韩信胯下之辱、孙膑假痴不癫,如果说袁绍血气方刚,不愿这么做,那保持中性的态度,是不是更容易一些?

(3)董卓也决不会允许曾经与自己拔刀相向的愣头青袁绍去“造活眼”。按照董卓一贯的性格来看,冒着得罪袁隗的风险杀掉袁绍,是最有利的快刀乱麻式做法。

正史有记载二人不是拔刀相向,但是在二人私密谈话中非常不愉快,最后袁绍离开了。估计是用后来关东联军讨伐董卓的后果,来推测袁绍离开前的举动,否则二人的交谈有谁听到的呢?废帝立帝这样的大事,董卓不去找掌门人袁隗谈,而去找袁绍,正常吗?又或者说,写正史的人,是受到袁氏家族的说法写进去了,目的是为了袁绍曾经的胯下之辱而遮羞。

最可能的原因是,袁绍这个曾经的政治老油条,既没有哈巴狗一样巴结董卓,也没有拔剑相向,他只是说关东还有大量的黄巾军余孽需要铲除。就像孙策后来成功逃离袁术的掌控一样,应当是袁绍主动把御林军和禁军的指挥权交给了董卓,取信了董卓,然后就去“造眼”去了。否则,武林高手密布的两大军团,董卓的区区3000人怎么能够轻易使之归顺?御林军的人马就比西凉的人数还要多!

袁家布局是对的,否则就像王允一样。袁绍到渤海去造眼,袁术则带着部分虎贲卫队向着南阳进发。不过,三国演义将袁术称为“南阳太守”,却是令人费解的事情。因为190年1月,袁术的虎贲卫队到了平顶山的鲁阳,就遇到了从长沙→荆州(荆州刺史王睿被孙坚处死)→襄阳→南阳→平顶山前来讨董的孙坚,于是袁术和孙坚完成一项交易,就溜到了幕后的南阳(原太守赵咨被孙坚处死),把孙坚推到了前线。

顺便说一下,在打仗方面,孙坚是当时与皇甫嵩、董卓、曹操一样的狠角色,在孙坚北上讨董的路上,实际上100%处死了当地的最高长官。

处死王睿的原因是,王睿问了一句“你们为什么杀我?”,孙坚给出的理由是“你为什么被杀,自己都不知道,所以该死。”【坐无所知】。

处死南阳太守张咨的原因是:讨董是全国的大事,你得给我粮食。张咨询问纲纪,纲纪还不知道孙坚已经被袁术表为中郎将。张咨认为,孙坚是长沙太守,他自己好歹也是一个太守,孙坚有什么资格对他吆五喝六,强取豪夺?于是孙坚装病,诱骗张咨,杀了他,不但有了粮食,也吞并了张咨的军队。当时,襄阳、平顶山属于南阳郡,长沙是孙坚的根据地,所以,你可以认为,孙坚北伐的一路,是100%处死了当地的最高长官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12267-1448133.html

上一篇:小可不才,也来评三国演义(7)
下一篇:小可不才,也来评三国演义(9)
收藏 IP: 39.162.119.*| 热度|

1 王安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8-27 02: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