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weizheng197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zheng1978

博文

小可不才,也来评三国演义(6)

已有 277 次阅读 2024-8-25 09:30 |个人分类:历史|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第二章  枭雄沉浮

第1节 查漏补缺

董卓(公元132年~192年。一说出生于153年,但笔者认为,公元167年之前董卓就有许多英雄事迹,不大可能是一个14岁的小孩能完成的)表字仲颖,凉州陇西郡临洮县(今甘肃岷县)人。远祖乃春秋时晋史官董狐,为人刚正,开中国史学直笔传统的先河。八世祖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父亲董君雅为颍川纶氏县尉。其他家庭成员还有:(1)母亲:池阳君,被皇甫嵩斩首,死时寿九十。(2)兄长:董擢,早亡。曾帮助董卓向名将张奂送礼,遭到拒绝。(3)弟弟:董旻,十常侍之乱时,与何进部将吴匡联手斩杀车骑将军何苗,后死于皇甫嵩之手。(4)儿子:董氏(名不详,董白之父);(5)女儿:董氏(牛辅之妻)、董氏(李儒之妻);(6)侄子:董璜(兄长董擢之子),死于皇甫嵩之手。(7)女婿牛辅,被部将胡赤儿杀死。(8)孙女董白,封渭阳君,死于皇甫嵩之手。

少年董卓好游侠,时常往崇尚勇士的东羌族聚居地玩乐。董卓孔武有力,擅骑射,能在快马上左右开弓,性情豪爽,为人仗义,在羌族颇有名望。成年后,董卓被郡守征召为吏,地方治安工作出色,被凉州刺史召为从事。时西羌诸部常犯边,董卓奉命征讨,斩获颇丰,军功卓越。后来,鲜卑联合乌桓、南匈奴等异族入寇,张奂奉命入并州平乱,董卓任军司马,屡立战功。翌年,西羌寇三辅,董卓又跟随张奂前往征讨,大破羌人。

董卓拼死打仗,立功无数,可仕途却依旧不温不火,相继担任了多个低级官职,后来不知为何甚至被免除官身。史学家不明原因,这里推测是因为年轻的董卓和年轻的曹操是一样的人,不愿意为权贵折腰!为什么呢?

(1)此时正值汉灵帝执政期,而汉灵帝的卖官作风,此时尤盛。这和黄巾之战之后的刘备将要被督邮免职是一样的,都是不大愿意贿赂官员。

(2)前已述及,董卓为人豪爽,有一次打仗被赏赐的9000匹绢,居然分文不留,全部分发给了同一个战壕的弟兄们。象这样的人,是不可能象杨彪、王允、袁滂等有太多的余财去购买官职的。

(3)史书记载时,说是董卓被免官之后,“为了重回仕途,董卓曾派兄长董擢向老领导张奂送礼,结果张奂厌恶董卓的为人,坚辞不受。”这恰恰说明,董卓自己也清楚自己被免官的原因。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操之专权,甚于莽、卓”。这句话涉及的人物中,其实都是社会英才!所谓“专”,就是凡事自己决断,没有能力哪能做到这一点呢?王莽不用说了,可以参考其他著作,他的社会管理措施,和2000年后的社会主义是极其相似的。西汉那么多刘姓皇帝,东汉那么多刘姓皇帝,竟无一人在当政时,遭受的宫廷刺杀事件比王莽更少!年轻的曹操有五色棒杖责蹇硕之叔、顿丘整顿吏治等举措,年轻时的董卓又何尝比曹操差?诸葛亮虽为三国第一权臣,专到了极致,但其政治能力、军事能力,却与曹操、董卓并不在一个重量级上(经济能力和外交能力却是诸葛亮的强项,至于连弩、孔明灯、都江堰石标尺、养蚕等,很有可能是当时已经出现的发明、已经成熟的产业,被诸葛亮择优推广了,或者指令其他官员去完成的。没有历史证据表明,诸葛亮自身作为主要发明设计人之一,在军事科技方面有新的发明创造)。

杨彪杨家、袁绍袁家、王允王家,是几个比较大的家族势力。很少有人想到:作为董卓老上司的张奂,不愿意帮助董卓重新入仕。但袁绍的四叔司徒袁隗,却拉了董卓一把。董卓再度入仕,成为袁氏故吏,并先后担任并州刺史、河东郡太守等职。

也就是说,189年9月份的宫廷斗争形势极为复杂!何进的想法是彻底铲除董卓,但表面上提出来的却是让董卓入京,帮忙诛杀太监。袁绍作为何进的部下,根本目的就是铲除何进、何苗为大将军、车骑将军的军队实力派,达到袁家一家独大的目的。于是召集他的老朋友董卓进京,却没想到太监头子张让突然发难,帮助袁绍解决了何进。董卓的想法却是“让子弹飞一会”,拉拢董太皇太后旧部,与老上司袁家争霸洛阳城。

黄巾起义爆发后,董卓接替北中郎将卢植,任东中郎将,统筹冀州战局,负责剿灭盘踞广宗的张角主力。转而调大军北上,进攻下曲阳张宝部。185年,西凉羌乱再度爆发,皇甫嵩、董卓率军讨伐,但政府军兵力严重不足。入驻长安后,董卓向周边依附民族招募了湟中义从和秦胡骑兵两支队伍,后来逐渐成了他的直属部队。186-188年,以北宫伯玉、李文侯、韩遂、边章等人领导的叛乱,持续数年。汉军统帅从皇甫嵩换到张温,又从张温换回皇甫嵩。而董卓一直留在军中担任副将,这让他在军中威信甚著。

不仅仅当时彻底击败了宦官阶层的何进,认为掌握外军的董卓是个严重的威胁,早在汉灵帝病重后,便行明升暗降之法,下诏拜董卓为并州牧(刘虞是幽州牧,二者都相当于省长的级别),令其将部队转交给皇甫嵩。史书记载,“董卓接诏后阳奉阴违,拒不交权”。

但董卓的真实想法,我们却无从得知。从他上书的字里行间来看,大意是这样的:“谢谢朝廷抬爱,并州牧确实是一个人人羡慕的大官职。但我嘛!大老粗一个,根本不擅长作为一个牧来治理社会啊!主要是没有经验。现在北部边境不断有外族犯边,就让我从事我最擅长的职业,效力于边陲好了,即使马革裹尸,也不后悔。我的弟兄们一听说我要去并州赴任,一大片一大片跪着拦截在我的车前,久久不能离开,大家痛饮一醉,仍难释怀,我也潸然落泪。这都是好兄弟、好战友。我们长久以来形成了打仗的良好协作关系。将他们交给一个陌生人去指挥,导致边陲讨伐叛军时他们不一定服从命令,我在并州干个省长,事实上也干不好,诚恐影响了政府的形象。要不,朝廷再考虑考虑?”

这些话,判断为“阳奉阴违”?不知道史学家怎么想的。我倒认为,董卓是情真意切的。不要认为后来董卓到洛阳平乱,平步青云,就认为董卓一直就是想猫在渑池,一直就是在等待进入洛阳的机会。谁能看那么远呢?战场有战场的语言,应当说,董卓的上书,是被从来不曾上过战场的文官们、被专门搞窝里斗的文官们,给曲解了!

因为,朝廷二次下诏,董卓没再强调,就准备向着并州赴任了。只不过,恰好遇到了百年不遇的宫廷之乱。既然是百年不遇,董卓就能预料到?肯定不能。所以,这一点如不纠正,历史就白学了。虽然董卓后来残暴无比,但你不可否认,他当初并没有杨彪、王允、蔡邕等那么多的陷害别人的小把戏,史官也是文官,他们听不懂战壕里的语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12267-1448058.html

上一篇:什么是统计学上的拔靴法(bootstrap)?
下一篇:小可不才,也来评三国演义(7)
收藏 IP: 39.162.11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8-27 02: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