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mingche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umingcheng

博文

学习偏科现象原因探究

已有 295 次阅读 2024-12-11 09:37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学习偏科现象原因探究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谈一下这个问题,在长期教学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偏科是天生的,主要是每个人的思维风格是不同的,不同学科要求的思维方式是由差异的,美籍华人、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杨振宁讲:“科学研究是由所谓风格的,每一个人对于规律的美会有不同的感受,通过这些不同的感受就发展除了不同的风格。”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首先数学学习确实有天赋,有些学生天生数学素养极高,但是在其他方面表现普通,例如有数学怪人之称的陈景润,能够在数学的王国里自由驰骋,但在讲台上却是口吃呐呐,说不出话来;哥本哈根学派的泰斗尼尔斯.玻尔(NielsBohr)学习方面,他在数学、足球和科学方面显示出了非凡的天才,但是他的笨拙的口齿和惨不忍睹的作文却是全校有名的笑柄,特别是作文最后的总结(conclusion),往往使得玻尔头痛半天,在他看来,这种总结是无意义的重复而已;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天才爱因斯坦,在高中读书时因为记不住单词而辍学,这种情形在历史上屡见不鲜,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反之,很多大师数学素养比较差,例如韩寒、马云、孟非、钱钟书、吴晗、臧克家、宋楚瑜、导演李安、钱伟长、胡适、闻一多、朱自清、罗佳伦、季羡林、金庸、邓丽君、王小丫、贾樟柯、张充和、三毛、叶曼、郑渊洁、琼瑶、康白情、周祖谟、于丹、卢冀野、丘吉尔、沈从文、郭沫若、张允和、王季思、卢冀野、李亚鹏、谢邦敏、周郢等。鉴于此笔者建议初中阶段、高中阶段通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作文(限时现场)、计算机等学科竞赛,可以根据单学科优异成绩破格录取少量优秀学生,建议每个学科录取人数不超过总录取人数的万分之一。

其次,不应怀疑普通人可以做出伟大的成就,这种现象在科学史比比皆是,例如

01)刚刚大学本科毕业(注意:不是硕博)、年仅22岁的毛头小伙牛顿,利用在农村躲避瘟疫的闲暇时光做民间科学研究,在没有专家指导的情况下创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一代微积分.

02)年仅26岁的小人物、物理业余爱好者爱因斯坦,尽管被上百名专家、教授以及多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说成是胡说八道的疯子,但他还是创立了震惊世界的相对论.

03)仅上过3个月小学的美国民科、小人物爱迪生,尽管被大人物们痛斥为低能儿,但他还是做出重大发明2000多项,获得专利1500多项,成为了世界头号大发明家.

04)仅有2年小学文化的英国街头报童、订书工学徒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发明出发电机和电动机的雏形.

05)植物学业余研究者孟德尔,写出了震惊世界的历史性论文《植物杂交试验》,发现了遗传定律、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尽管被权威们埋没了35年,但他还是创立了遗传学.

06)年仅22岁的挪威流浪青年阿贝尔,写出了解决号称向人类智慧挑战的、约300年来一直悬而未决的世界数学大难题的论文《论一般五次及其以上的代数方程不可能有根式解》,26.5岁就逝世的他,在许多领域的开创性工作可供数学家们忙活500.

07)年仅17岁就写出一系列开创性论文的法国民科神童伽罗华,20岁时又写成著名论文《论方程的根式可解性条件》,在他20.5岁逝世前,创立了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群论.

08)只有初中文化的杂货店学徒、数学业余爱好者华罗庚,被清华大学理学院代理院长熊庆来先生发现、培养、推荐,使他在多种领域内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了世界著名的数学家.

09)数学业余爱好者、中学物理教师陆家羲,以生命的泯灭为代价,攻克了世界数学大难题寇克曼问题.由于中国学术界看不起小人物而拒绝审稿及10年后意大利科学家重新攻克而使他的这一成果遭到了永远的埋没.陆家羲又攻克了另一世界数学大难题斯坦纳系列,在中国学术界再次拒绝审稿的情况下,被好心人带到美国发表,这才使他成为了世界著名的数学家.

10)因为不胜任中学教学而被辞退的本科生陈景润,以重病缠身的代价攻克了世界数学大难题哥德巴赫猜想的1+2,被不惜生命的审稿专家闵嗣鹤先生推向了世界,使他成为了大数学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09997-1463797.html

上一篇:四色定理的思考
下一篇:磁单极子存在问题
收藏 IP: 60.217.245.*| 热度|

1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00: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