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学与经学史
什么是“经学”?各种经学书籍里下的定义已经不少,我以为:“所谓经学,就是从经典中寻求圣人之道的学问。”关于经、圣、道三者的关系,刘勰表达得很概括:“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文心雕龙•原道》)问题是,圣人借助经典传的是什么道?圣人之骨朽矣,只能靠后人自己去理解与阐释了:
某甲说:我对经典的发挥,决不是我个人的观点,完全体现了圣人的思想。
某乙说:甲说的不对,我对原典的训诂、阐释才真得圣道之精微。
某丙说:甲、乙两位先生说的都有些道理,但也不全对,长短优劣还需进一步讨论。
所谓“经学史”就是伴随着这样的争吵而形成并滚雪球似的不断向前发展的。班固《汉书•艺文志》说,“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故《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讲的就是这种情况。
综观中国古代经学发展史,我以为其间有一个若明若暗、时隐时显的内在线索,就是今文经学、古文经学两种学术倾向的交互作用,或者大体上理解为过度阐释与回到元典这两种倾向的交互作用。从宏观的视角看,宋学在某些方面、某种程度上是对汉学的反拔或否定,而清代朴学又是对宋学的反拨与否定。每个特定的时段的经学实际上也包含着不同倾向的经学主张的斗争及相互修正。我想,这应当是经学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客观现象,也是经学发展的内在动力。这种内在动力,即使是在今天,我们也是完全能够体会得到的。譬如说,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持续升温,出现了大面积的对经典语句的滥用、误用、曲解、断章取义等情况;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学者站出来,像戴震那样反对“凿空”,主张回到元典来把握圣人之道。(戴震《古经解钩沉序》中说:“古人之小学亡,而后有故训;故训之法亡,流而为凿空。数百年以降,说经之弊,善凿空而已矣。”)
一部中国经学史,大体上讲,就是经学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过程中不断地修正自身而向前发展的历史,是经学自身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过程。同时,也应当看到,每个时代的经学在一定程度上又是与哲学思潮、政治需要相呼应的,甚至是交织在一起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22: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