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从庄学史上看,《庄子》是本什么书?
答:从庄学史上看,郭象的《庄子注》“特会庄生之旨”,提出“独化”“自造”等理论。唐代成玄英《庄子疏》在解庄时,引进了佛教中观派的理论和方法,开以佛解庄的先河。韩愈则要把庄子的学说改造成儒术,甚至在《送王秀才序》中提出庄源于儒的看法。宋元明清时期出现了很多庄学研究著作,如李贽的《庄子解》、林希逸的《南华真经口义》、王夫之的《庄子解》、宣颖的《南华经解》、郭庆藩的《庄子集解》等,其中李贽、王夫之等的研究带有启蒙思潮的特点,以庄子来反封建主义。近代严复的《庄子评点》中,有以西方的范畴、概念来评点《庄子》的内容的。
至现代,研究庄子者还是要数鲁迅先生和郭沫若。鲁迅反对庄子的避世观,态度很坚决:“故自史迁以来,均谓周之要本,归于老子之言。然老子尚欲言有无,别修短,知白黑,而措意于天下;周则欲并有无修短白黑而一之,以大归于‘混沌’,其 ‘不谴是非’,‘外死生’,‘无终始’,胥此意也。中国出世之说,至此乃始圆备。”(《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点出了庄子可为统治者服务的事实,他说:“他理想的恬淡无为,也被盗窃了成为二千多年来的统治阶层的武器。上级统治者用以御下,使天下人消灭了悲愤抗命的雄心;下级统治者用以自卫,使自己收到了持盈保泰的实惠。”(《十批判书·庄子的批判》)这是现代庄学的突出亮点。
建国后,学者们看待庄子,不是唯物主义就是唯心主义,把庄子放在伪神性的政治法庭上加以审判,以关锋的《庄子内篇译解和批判》最为猛烈,庄子成了“奴隶主残余势力”,经历了被“上纲上线”的恐怖命运。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如李泽厚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论》认为庄子是“最早的反异化的思想家”,开始对庄子给予“翻案”性质的评价。崔大华《庄学研究》、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等,对庄子的“道论”“逍遥论”“三言”等多有正面肯定,这或许与从“文革”中庄学复兴的意识有关。值得一提的是,刘小枫曾说:“正因为道家精神对现实世界的恶的畏惧,才设想出一个植物性、生物性(“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的世界。……人不可能退出历史时间,因而也不可能避免恶。生命本身就是伤身的,要不伤身,唯有不活,成为石头。”(《拯救与逍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2页。)这一看法不能不说是有道理的:庄子设想出人的植物性、生物性,这是对于对“恶”的斗争的复杂性、残酷性的避免,是源于对现实世界“恶”的畏惧,从本源上推应当是这样。
另外,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庄子》的创作时间问题。高亨先生《试谈庄子的齐物》文末附注说:“《庄子》内篇是庄周自撰,外、杂篇是他的弟子后学所作,但是外、杂篇与内篇观点一致之处还是可以用来说明庄子思想。”(《高亨著作集林》第九卷,第369页)当代学者刘笑敢也从语言学角度的探讨,内篇写作时间在前为庄子本人所作,而外、杂篇的写作时间在后出自后学之手(《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庄子本人之作是“源”,而后学所作是“流”、是内篇思想的解释发挥。除极少数确有证据的文句或段落外,《庄子》外、杂篇与内篇的基本理路是一致的。事实上,在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史上,《庄子》一书是作为一个整体发生作用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19: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