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ruansiy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inaruansiyu

博文

如何从实习实践中提出一个专业研究问题? 精选

已有 3466 次阅读 2024-6-23 19:42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如何从实践中 如何从实习实践中提出一个专业研究问题?

 

阮思余

 

今晚的分享我特别感动!我觉得同学们通过这几个月的实习,大家都成长了。大家去到不同单位,我觉得我们都受惠不少。在不同的平台、不同的组织,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单位实习都有新的收获。有些收获是共同性的,有些收获是个体性的。不管是基本行政能力的提高,还是人际关系的适应,不管是通用性文案处理能力的提升,还是专业报告写作能力的培养,相信大家都有不少的感悟和认识。

每个同学都介绍了自己的感悟、收获与理论上的思考,这是非常需要的。专业实习首先要有实践的接触,然后才是理论上的思考和提升。我从这两个方面来做些交流和讨论。首先谈谈实践工作,然后讨论理论问题。

 

一、如何高质量完成行政/业务工作?

 

从实习的具体事务工作来讲,大家都分享了不少。我觉得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把我们的实践工作落实好、完成好?如何高质量完成相关任务和事项?要解决这个问题,这里面又涉及到如下需要进一步思考的的具体问题。

(1)如何做对的事?如何把实践工作与问题解决结合起来,这就是如何把事情做对?做对的事就意味着不能做错的事,要尽量避免犯错误。

(2)如何积极主动开展工作?积极主动做事与被动做事,是两种不同的行为风格。积极主动做事的成效与收获,应该也是不一样的。

(3)如何自信地完成工作?刚才有同学讲到,不敢跟别人交流。与他人交流,需要克服勇气和解决心理紧张的问题。这就涉及到自信与否的问题。

(4)如何有效率地工作?不仅要积极主动去做事,还要注意工作效率。比如别人说你一天才做这么一点事(完成这么一点工作)的问题。我们可能都会遇到这种情况,毕竟我们是新手(新人),我们还不熟悉业务和工作。实习单位的前辈们也会观察、比较我们的工作效率。

(5)如何及时完成工作?刚才袁佳琪说赶报告到凌晨两点,这种实习经历是我们终生难忘的。以后工作了,或许这种情况也会经常遇到。

(6)如何有灵魂地工作?大家现在是有灵魂地工作吗?比之前灵魂多一点?有灵魂工作与一般的完成工作是不一样的。这是真正投入情感、情绪、思想、爱心在工作。现在不是流行情绪价值吗?

(7)如何高质量完成工作?还有就是大家刚才讲到一个很大的问题,差不多所有的实习单位,都要写文案,要输出高质量的文字文案,也就是公文写作、专题报告。这些都需要较高质量完成。

(8)如何完成比较棘手的工作?所谓棘手的工作,指的是有时候不太好处理,不太能够驾驭的事项。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特别是要多向前辈、领导请教,如何妥善解决为好。

刚刚陈香彤分享了如何安排某一次大会的餐位问题,这就是一个非常有学问的事。我觉得今天晚上所有人都应该有所启发和思考。其中安排餐位是最难的事,真的非常难!你们将来即使不用安排单位餐位,也要安排你结婚的餐位。城市里安排婚宴,谁与谁坐在一起,你发现都是很困难的事。我自己的婚礼,我是安排者,并且都是我一手操办,我发现这个工作量真的非常大。刚刚香彤讲到,这么多领导在一起,而且涉及不同层级不同领域不同单位,怎么安排?吃饭一般也就是一两个小时的事,但是要提前准备餐位可能不止是一两个小时的事。要安排好百余人或者近百人的餐位,确实是相当不容易的事。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中国人强调的人情世故,待人接物,其实这些都是蛮讲究的事。我们从现在开始就要慢慢去琢磨、去观察、去思考,多向领导和前辈请教。

概括来说,在实践方面,如何把我们的实践工作落实好、完成好、高质量完成?关键就是要做对的事,做让人满意的事、做给人留恋的事、做让人感动的事。整个实习,要是能够做到这四件事情,应该说,就能够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刚刚张锐然跟袁佳琪都谈到,怎么去完成一些与他人或者其他组织对接性的工作?要完成这些对应性的工作也不容易,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也会经常犯错误,如何避免犯错误?恐怕也是一个问题。

总之,这就是我要跟大家分享的实践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如何从实践中提出一个专业研究问题?

 

专业实习首先是要把实践工作做好,其次才是专业研究的问题。对于实习单位来说,他们首先关心的问题是,要把实践工作做好。而对于我们实习生来说,我们不仅要关心如何完成实习的具体业务工作,我们还要思考,如何完成我们的实习论文,以及在实习论文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我们的毕业论文?

一是要立足于专业实习发现值得研究的学术问题。实习是进行专业研究非常难得的契机。当然,最难的问题就是,如何从实习实践中提出一个值得研究的学术问题?在实践中提出你的问题,这里面有很多技巧、有很多方法,刚刚周潭老师、曾璐老师、宋菁菁老师也都有谈到,大家认真吸收和消化。

二是要努力提出一个好的研究问题。如何提出一个好的研究问题?而且这个研究问题是基于我们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基于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理论提出来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值得深入研究的政治学问题。刚刚几个同学都有讲到这方面的思考,我觉得都特别好。说明大家已经具备一定的问题发现意识。好的研究问题,往往是大家习以为常但是你认为很重要的问题。如果学术界研究不多,还没有讲清楚的话,那你研究起来就更有意义和价值了。

三是要基于我们的实习单位实习岗位提出好的研究问题。如何基于我们的实习单位提出专业性的研究问题?提出专业性的学术问题,这是我们政治学人应该要具备的学术素养。其实基于专业实习的问题发现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这就是如何契合于我们单位的实践?刚刚黄颖砾也讲整理档案的工作,这其实是个很好的工作。不少人肯定觉得受不了。实际上这个工作本身非常有意义。因为你看到了别人永远看不到的东西。工伤的档案,其实很有研究价值和意义。很多学者、专家都特别希望看到并且进行深入研究。

海外研究中国,特别喜欢查找相关档案资料。这一点,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可以充分学习和借鉴,特别是我们的政治学研究可以多多运用档案资料。你把工伤领域的相关事件搞清楚了,你对这些案例熟悉了以后,这里面就有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工伤者的权益是如何得到保障的?如何维权的?企业是如何对待这些维权者的?国家又是如何回应的?其实这些问题都非常有意义。每一个同学都可以基于工作单位和工作领域提问。比如,陈香彤可以站在团省委,陈湘可以站在团市委的角度提出很多问题。陈香彤的问题有二:一是如何发挥好省级平台的作用和优势?二是如何发挥好理论联系实践的作用?这两个问题提得非常有价值。李日新刚刚从怎么运营一个名班主任工作室出发,提出其与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的关系。这就是政治学的思维和专业素养。

四是要努力积累相关研究素材。要提出研究问题,要论证相关问题,关键还是要有足够的资料来论证。实习就是最好的田野调查。我们既是实践者,又是观察者,记录者,思考者,研究者。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专业实习的机会,多进行参与式观察,多记录参与式观察的成果。只有收集了足够的资料,我们才能开展相关研究。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不仅是实习工作者,而且还是专业研究者。我们要时刻记住我们的身份,我们不仅要完成实习的基本工作,还要研究实习过程中发现的重要问题。业务工作与专业研究两者都不可偏废。希望大家一定要努力做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西方很多学术就是建立在充分的政治实践基础上的研究所得。这样也才能真正做到我们经常说的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任何要从事理论研究的,都应该面向实践,在实践中去发现一些值得研究的理论问题。何况,我们现在实习给大家提供了合法的进行参与式观察的契机,所以我们大家一定要珍惜这样的田野调查的机会。有时候,错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每年本科毕业答辩,我们发现,不少同学的论文是实习基础上的研究所得,可是往往很多问题没有讲清楚。为什么没有讲清楚?就是因为资料不充分。为什么资料不充分,就是因为实习过程中没有认真收集相关资料,后面要去做补充调查就不容易。因此,一定要充分利用实习的机会,尽可能收集相关资料。广泛占有相关素材,才可能去提出值得研究的问题。

总之,希望我们同学一定要善于挖掘故事,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提出让人满意的问题,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最后是要完成有成果的研究问题。

 

三、结语:分析政治行为及其逻辑

 

前所述,我们谈了两个问题:一是如何高质量完成实习,二是如何提出值得研究的学术问题。实际上,这两个问题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越是认真完成专业实习,越是深入到组织和单位内部,我们也就越是容易发现值得研究的专业问题。否则,只是停留在表面,当然也就难以发现值得研究的学术问题。反过来,我们对于某些学理性的问题搞清楚了,我们也就能够深刻理解现实政治或者行政过程为什么是这样的逻辑。周其仁教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曾经专门研究邓小平推动改革开放及其历史功绩,为此写了一篇文章《中国做对了什么?——在芝加哥大学“中国改革30年讨论会”上的发言》,后来在此基础上出了一本书,书名就叫《邓小平做对了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我们也可以借鉴这种方法,研究一些单位,为什么采取某种行为逻辑?为什么不采取其他的行为逻辑?这些行为是对的,还是本身就是模糊的,还是本身就是有问题的?这些行为背后的逻辑是什么?这就是分析政治行为及其逻辑。这是政治学研究非常关注的问题。大家也可以这样去关注和研究实习过程中的政治问题。

 

 

(本文系作者2024年5月28日晚在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第2期实习经验分享与实践能力提升暨第6期创新创业系列专题讲座上的发言,经作者充实与扩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97820-1439413.html

上一篇:学位论文写作需要加强集体把关和问题诊断
收藏 IP: 183.63.97.*| 热度|

6 许培扬 郑永军 崔锦华 汪运山 王安良 guest8291918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8 10: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