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Ope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Open

博文

专栏征稿|食源性多糖的结构与功能

已有 319 次阅读 2024-6-24 10:12 |个人分类:药食同源(英文)|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Food & Medicine Homology

食源性多糖的结构与功能

1专栏主题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food-derived polysaccharides

食源性多糖的结构与功能

2专栏主编

专栏诚邀南京师范大学吕广萍副教授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吴明一教授作为特邀主编,韩邦兴教授(皖西学院)、王芳教授(江西中医药大学)、覃思教授(湖南农业大学)、赵静副教授(澳门大学)、胡德俊副研究员(中国药科大学)、汪超副研究员(江南大学)、武毅副教授(云南农业大学)、吴建军副教授(浙江中医药大学)、普德兵助理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张盈月博士(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作为副主编,指导专栏选题策划、把关论文内容的创新性、科学性,领衔组约高质量研究性论文和能体现最新国内外研究进展、系统性、观点评论性综述论文。

3专栏介绍

食源性多糖是一类具有重要生物活性和健康功效的碳水化合物,通常来源于天然食品,如藻类、食用菌和植物等。这些多糖在人体内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抗氧化、抗炎、抗菌、抗疲劳、免疫调节、降血糖、降血脂和促进肠道健康等作用,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医药和生物工程等领域。食源性多糖的生物活性与其结构密切相关,如单糖组成、糖苷键类型、分子量等结构信息的不同会影响其生物活性和作用机制。此外,部分食源性多糖表现出较弱甚至缺乏生物活性,对其进行结构修饰以后可以显著提高其活性,增加其利用价值。

本专栏深入探讨不同食源性多糖的结构特点及其与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从多糖的化学结构、合成途径、生理活性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进一步揭示食源性多糖在健康维护和疾病防治中的潜在应用价值。本专栏将呈现食源性多糖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科学见解,促进食源性多糖研究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其在健康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关键词:食药同源,多糖,结构鉴定,结构修饰,生物活性

4Food & Medicine Homology 优势

  1. 开放获取(读者无限制免费访问,在SciOpen上有很高的知名度)

    https://www.sciopen.com/journal/3006-6867;

  2. 免费;

  3. 精准推送,参考效果好。

5投稿须知

  1. 投稿网站:https://mc03.manuscriptcentral.com/fmh

  2. 投稿截止日期:2025930

  3. 出版日期:202512

  4. 为确保所有稿件都能被正确识别并纳入本专栏,选择文章类型时请作者务必选择: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food-derived polysaccharides

6专栏主编

4.png

吕广萍,博士,南京师范大学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Journal of Future Foods、Food & Medicine Homology等期刊编委、青年编委,药物临床试验国家级检查员,中国抗癌协会中西整合肿瘤扶生药专委会委员。主要从事食药两用物质中聚糖类成分的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功能评价及产品开发方面的工作。相关研究已经发表SCI论文40余篇,制定食药两用物质相关标准3项,申请发明专利7项,参编著作2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7项。获澳门特别行政区科技研发奖一项,中国检验检测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

5.png

吴明一,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与天然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组长PI。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中国科学院西部青年学者,云南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入选者。长期从事天然药物和中药的物质基础与药理学研究工作。在Nat. Commun., PNAS, Angew. Chem. Int. Ed., Biomaterials, Carbohydr. Polym.及J. Biol. Chem.等权威SCI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其中IF>10 13篇,中国科学院JCR一区18篇。获国内外发明专利授权35件,大部分专利已由企业实施。主持承担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基金、科技部、云南省及大型企业等科研项目20余项。主持/承担新药研发项目4项,临床前在研新药2项,作为第二发明人/核心骨干完成的新靶点first-in-class原创新药LFG-53/YB209已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和美国FDA批准临床研究。

6.png

韩邦兴,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专家基地负责人、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皖西综合试验站站长、安徽省大别山中医药研究院院长、安徽省中药生态农业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中药生态种植与品质提升机理研究,开展了皖产中药材生态种植研究并推广应用。在Front. Plant. Sci.、Biosensors-Basel、J. Chromatogr. A.、Genes、Front. Pharmacol.、Fitoterapia.等刊物上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8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0件。担任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等期刊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三、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中央本级重大增减支项目等项目25项。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

7.png

王芳,博士,教授,江西中医药大学癌症研究中心直属党支部书记、副主任。江西省青年联合会委员,入选江西省高层次高技能领军人才,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江西省中医药中青年骨干人才。主要从事中药新药研发研究。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0项,授权8项;近5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江西省国际科技合作重大项目1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先后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等12项国家级项目;先后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国际贡献奖—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8.png

覃思,博士,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国家主动健康非药物干预技术创新项目组专家、科技部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主动健康分会)副秘书长、中部区域-国民营养创新平台营养健康标准化中心主任等。发表了权威期刊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60余篇,英文专著3部,主编食品活性成分与人类健康领域SCI专刊4次,担任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nomics\Mediators of Inflammation等SCI收录期刊编委,以及Nature Medicine、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Food Control等杂志资深审稿人。牵头制定10余项药食同源物质食品安全国家和地方标准,已颁布实施4项地标,申请或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软著3项。先后获得了湖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长沙市高层次人才(C类省级科技领军人才)、湖南省科技创新创业团队负责人、湖南省121创新人才工程人选、Food Factor国际学术协会青年科学家奖等重要奖励或人才10余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20余项。

9.jpg

赵静,博士,国家青年岐黄学者,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澳门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任国家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澳门大学糖工程与检测技术研究联合实验室副主任;国际组织西太区草药监管协调论坛永久秘书处项目组秘书兼项目主任;美国药典委员会-澳门大学中药标准研究联合实验室执行委员。师从国医大师刘敏如教授,主要的研究方向为中药标准化与质量管理。发表期刊论文200余篇,其中含SCI文章180余篇参编主编著作10本,主编拥有发明专利18项。主持与参与国家级部级省级项目20 项,获得国内外奖项30余项,担任TrAC Trends in Anal. Chem.20SCI杂志的审稿专家,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家科技奖评审专家。2011年获得美国加利福尼亚国际色谱学会青年科学家奖,2014年受到美国药典委员会嘉奖,2018年获得澳门科技进步二等奖,2020年获得澳门自然科学三等奖,2020年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0.png

胡德俊,兴药副研究员,中国药科大学工学院食品营养与安全系,一直从事特医特膳功能物质基础与质量控制研究工作,分别建立了基于质谱成像技术的时空代谢组学体系、复杂成分体系功能因子在线筛选系统、以及基于构效关系的碳水化合物质量评价策略,同时对食品中外源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进行相关研究。申请人作为骨干成员完成了美国药典三七素标准的建立(已收录),以及美国药典关于不同虫草的质量控制方法的开发。相关成果已在Carbohydrate Polymers,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 , New Phytologist, Analytica Chimica Act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0篇,其中以通讯作者,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2篇,参编著作2本,H-index18,他引次数862次。并在此基础上主持国家重点研发子课题1项,国自然青年基金1项,博后面上基金1项。

11.png

汪超,副研究员。现任江南大学未来食品科学中心副主任,兼任食品合成生物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江苏省食品合成生物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从事合成生物学、食品生物制造的研究和科研管理工作,近年来在食品生物技术领域Bioresource Technology、Food Bioscience、Fermentation、中国工程科学、生物工程学报、中国食品学报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主持国家农业核心技术攻关工程项目课题、宁夏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参与面向2035国家中长期食品领域科技发展规划制定。获江苏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负责人)、教育部高校团队对口支援工作先进个人、江苏省科技期刊百篇优秀论文奖等。

13.png

武毅,博士,云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单体及复方活性机制、纳米递药系统的开发与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开展了10余种食药两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获得多个强活性分子,正在开展作用机制和成药性研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Carbohydrate PolymersInt. J. Biol. Macromol.Frontiers in ImmunologyFrontiers in Veterinary Science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Poultry Science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件。担任Frontiers in veterinary science、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等杂志编委、客座主编。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

14.jpg

吴建军,博士,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天然多糖及糖复合物化学及其生物学方向的研究,致力于构建基于成药性的多糖类药物的制备关键技术,基于化学法和酶法的多糖构效关系研究技术,基于多组学联合的多糖机制研究技术,近年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在Carbohydrate Polymer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共30余篇,单篇最高引用次数过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多项,参编著作5项,入选首批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青年优秀人才”培养计划,浙江中医药大学5151 远志人才工程“远志优博” 和“远志优青”等人才培养计划,兼任《中草药》《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等期刊青年编委。

15.png

普德兵,博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长期从事天然药物化学和细胞焦亡相关的化学生物学研究,发现多个结构新颖的活性天然产物分子。目前正在开展复杂天然多糖的结构与功能研究。以第一作者和共同一作在Org LettChem CommunBioorg ChemJ Nat ProdFront Pharmacol等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10SCI论文;作为主要参与者在CellPNAS等重要国际期刊上发表5SCI论文;作为共同发明人申请专利4项,已授权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云南省基础研究计划(面上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云南省博士后研究项目;清华-北大生命科学联合中心(CLS)优秀博士后基金等多项研究项目;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获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人才称号;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16.png

 张盈月,博士,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化工学院。师从发酵与轻工生物技术专家黄和院士,主要研究方向是食药两用物质中聚糖类活性成分的开发利用以及外源污染物的蓄积迁移及其安全性评价,相关成果在Carbohydrate Polymers,Food Chemistry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Food & FunctionToxin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等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10SCI论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共一作者发表一区TOP期刊论文5篇,高被引论文1篇,封面文章1篇。作为共同发明人申请专利5项,已授权专利2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子课题4项,参与完成制定2项食药两用物质相关的团体标准、1项地方标准,担任Food & Medicine Homology专刊编委。

专栏网址

https://www.sciopen.com/journal/message_news/get_by_id?id=1801147060579835905&issn=3006-6867

扫码关注我们吧

20.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63286-1439486.html

上一篇:创刊于2022年的mLife首获影响因子,位于Q1区
下一篇:FMH |包头医学院李旻辉教授团队:《饮膳正要》:探索食物之力,传承健康思想
收藏 IP: 166.111.244.*| 热度|

2 汪运山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8 23: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