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几个月刚和我的学生和博后分别共写了四篇论文,两篇刚被接受,两篇刚投出不久。 这个新经历对我是个学习的过程。之前很多年我基本上都是自己写,已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见“写好科研论文的要诀”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4133)。现在初稿是让学生或博后写, 再由我来改。 但后来基本上都要我重新写。好在年底别的事情不多。我可以花时间完成这些文章。 不过从数据收集好到定稿还是花了较长的时间 (第一稿最辛苦)。总的讲写作效率较低。 我的学生和博后都很优秀, 又很努力。 但因之前写作经验不多, 又不熟悉我写作的风格, 出现这种情况是可以理解的。 这也是很多导师面临的问题。
当然学生写作能力也是导师要花时间培训的项目之一。不过,这个过程的效率低。文章出的慢。 当学生绞尽脑汁认真写作时, 是不太可能有心思去做新的研究。 若每个人都这样, 整个组的科研效率会相应地降低。事实上, 我目前已面临很多研究成果没时间写的困境。 除了效率的考虑,个人情感也很重要。 这种写作过程是比较痛苦的。 不过对学生或博后最多不过是几篇文章和几年的经历。不管怎样,咬咬牙就过来了。 但导师却要一辈子面对同样的问题。而且要同时和多人合作。 若不能改进这种情况, 生活工作的质量会打很多折扣, 苦不堪言。所以必须认真地对待这个问题。
近期, 我提出了一个“化整为零”写作的方法*。理论上应能对以上问题又帮助。学生和博后也很喜欢。 不过能否成功尚需时间的检验。
这个方法的重点在于把写文章这个大任务分解成多个模块。 每一块都不大。我要求学生以每组数据为基础造小的模块,或作图,或列表, 并加以详细解释。他们在每次组内讨论或和我讨论后都不断改进对数据的解释或提出假设并要指出验证假设的所需信息。 这样写作过程实际上从数据刚出来的时候就开始了。平时 读书或文章时有什么想法也都及时写下来, 到最后可以用在文章的介绍部分。 这些工作穿插在每日的生活中, 不压人。 导师也可以在不需要花很多时间的情况下给出及时的指导。 指点研究进展的方向。学生有学到东西又不会走太多无谓的弯路。试验做完时, 文章的一半也已经有了着落。 最后只是把几近完工的模块凑在一块, 稍加串联和修改, 第一稿(最耗时,最痛苦的一步)就出来了。
开始的时候, 文章的框架有我来搭。 等到他们很熟悉课题时, 这也不需要导师操心。 没有好的框架, 再多模块的堆积也只是垃圾工程。 所以, 我也要求每人在写作前要以组内报告 (pre-writing presentations) 的形式把故事讲清楚。由大家挑刺, 规整每篇文章的故事情节。 虽不能引人入胜, 至少要合情合理。
如此积少成多并循序渐进的做法,会更有效地利用人力和时间的资源。虽然不奢求写作会快乐化,但希望可以让其去痛苦化。
*注:我是先给此法取了英文名(modular approach), 再译成中文。 开始所译的“模板法”不能准确表达此法的要旨。 后改译为“化整为零法”。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4: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