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坊:涵空间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gnianyun

博文

科技创新的798,有吗?在哪里? 精选

已有 8592 次阅读 2007-11-7 20:36 |个人分类:创意:胡思乱想|系统分类:图片百科

 
听说798有多时了,以前一直没机会去看,现在也没去。昨日不知哪根筋又被触动了,想到先从网上看看那片地方---昔日的军工厂,今日的艺术区。
 
看得出,这里已是一个充满着自由气息的艺术园地了,粗糙的厂房正好给了艺术以无修饰地自然生长的空间。很羡慕能在这里栖息的艺术家们,有这样一个适合创作、创意萌芽、生长的地方。
 
由艺术创意想到了科技创新。我们是否也能找到一个让科技创新得以肆意生长和发展的区域和空间呢?现在的大学、研究所行吗?NO.显然没戏。在这些地方似乎一切科技活动都以被固定在一个固定的轨道、模式和目标中去了。这是他们的管理者有意的要这样的吗?应该说不是,恐怕更多的是在不知不觉中不得不这样了。
 
也许是应为当代的科技活动越来越是件需要高额的投入、高精尖的设备造成的。所以,每个单位想要有条件搞科研、搞创新,首先就要争经费、买设备。但是,一旦带着某一目标任务的经费和设备得到了的时候,往往却已经将能够形成创新的最重要条件----能够让大脑自由想象和思考的环境和空间,在不知觉中丢失了。
尽管当代的科技创新活动不像艺术创作活动有那么大的,可以由着个人思想、感觉自由伸展的空间。但我们是否也可以建立一些具有基本设备条件的空间,让科学家们可以自由地栖息在哪里,做些他们喜欢和想象中研究和发明呢?
也许我国现在已经有的众多开放实验室、平台等的建立,本是基于这一初衷。但真正能容人开展自由探索、发明创新,特别是具有学科、知识积聚效应的又有几个呢?也许,具备设施条件的地方是有的,但文化呢?我们还有那种可以容纳科技创新活动自由发展的原生态环境吗?是没必要有呢,还是想有没有成?为什么?
科技创新的798,有吗?在哪里? 
在没有找到科技798之前,让我们先一起去看看北京的艺术798吧。
 

一边是工厂一边是画廊;一边是工业生产,一边是艺术创作;一边是秩序规范,一边是率性随意,这就是今天的798。骑车的工人和自驾车的艺术经营者,行驶在同一条大道上。798

798工厂的厂房是上个世纪50年代由原东德的建筑师设计的。图为当年厂房修建时,工人们在厂房拱顶上铺设钢筋。

 

今天,这些具有包豪斯建筑风格的厂房在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后,犹如饱经沧桑的老者一样也需要“修饰整饬”一下了。图为原706厂的厂房外观。

 

站在高处俯视大山子艺术区,一片包豪斯式厂房的屋顶清晰可见。周围林立的烟囱和高大的工业动力设备,与北京城区的其他景观迥然不同。原本是郊区的718联合厂现在已处在城市的范围之中。

 

高大的厂房可塑性极强,适于举办各种大型活动。今年“雷锋纪念日”的主题是“化高尚为时尚”,于是就有了这场中外志愿者在当今北京时尚地标——798举行的活动。

 

当年的车间工人正在机床边工作。他们绝对不会想到他们的生产工具在几十年会变成艺术展示空间的布景。

 

这是一个颇具原生态的车间,成了今年大山子艺术节“北京兵临城下”的展览场地。“北京兵临城下”是一个三年规划(2006-2008),今年的展览名为“china/拆那”,展示空间和展览本身,同样让人回味。

 
北京东京艺术工程正在举办动漫展,吸引了不少青年男女的眼球,不知道他们在观看造型各异的展品的同时,有没有留意过旧厂房的布局。一个成功的展览,“看什么”和“怎么看”同样重要,展览场地就属于“怎么看”中重要的一部分。


美国人罗伯特的现代书店艺术书屋诞生在老工厂的回民食堂中。与高大宽敞的德式厂房建筑相比,这里更具有中式建筑的风格。由于书店位于艺术区东门到798核心展区的必经之地,所以一般人都不会忽视它的存在。罗伯特是最早入驻798厂的外国人,外国人对798的关注,便与罗伯特和他的书店及网站有密切关系。

 

咖啡总是与现代、时尚和休闲联系在一起,而设在798厂的咖啡厅,却多了不少工业和历史的符号。机器、管道,阀门、语录,那些老工厂里特有的元素都被刻意保留了下来,变成咖啡厅中的时髦装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5-10438.html

上一篇:[分享世界]出差归来了
下一篇:一张有趣的油画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4: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