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uobaox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uobaoxi

博文

[转载]一位科学院院士的文学人生

已有 1829 次阅读 2023-2-17 19:12 |个人分类:媒体上的卓宝熙|系统分类:生活其它|文章来源:转载

卓宝熙,1934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工程地质遥感技术专家。现任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image.png


                                                                                        前言

     2018年6月23日,笔者在三坊七巷安民巷福州文学院参加了卓宝熙老先生《难忘那些岁月——勘测生活回忆录》一书的首发式暨座谈会。


     这是我第三次见到卓老先生。


    前两次见面是因为卓老的长篇小说,43万字的《三坊七巷风云》一书。小说叙述了从清末民初至北伐战争期间三坊七巷风云的历史变迁。以三坊七巷陈、林、刘三大家族成员为代表的福州人的经历、遭遇以及不同阶层人对时代变革的认识和转变过程。长篇历史小说,一般来讲都是壮年之作,没想到卓老师是年登耄耋之人。这是我当时的第一感觉。

image.png

卓宝熙(右二)在新书发布会现场。


   在交谈中了解到卓老师是从事科学工作的。他的专业很特别,中国地质勘测研究和遥感技术应用,特别是在地质遥感上,他是主要创始人和开拓者,享有极高的专业声誉。


    他从事遥感地质工作达半个多世纪,其中勘测工作达30余年,踏遍祖国的大好河山,到过青藏高原的可可西里无人区、茫茫无边的林海雪原、干旱少雨的戈壁荒漠、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千奇百怪的岩溶地貌、气候湿热的东南丘陵等地区……


    当时我建议卓老师写写勘测专业的故事,卓老师笑而答说,已经在考虑创作了。没想到才过两三年,卓老的传记就拿出手了。


    无疑,他从事遥感地质和铁路勘测工作50多年的经历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素材。

                                                                   中国工程勘察大师

    卓老出生在福州。新中国建立那一年,他考入福州第一中学(现福三中),毕业后入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铁路建筑专业。经过1954年的院系调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分配到大连铁路部门工作。


    两年后调入北京,在铁道部航空勘察事务所航空目测组向苏联航空地质专家学习航空地质技术,即遥感地质。中苏关系恶化后开始独立工作,进入铁道部专业设计院(即现“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专业从事遥感地质工作,长达半个世纪。


    他业绩突出,入选总部设在德国的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被授予“中国工程勘察大师”“北京科技之星”等荣誉称号;担任中国遥感应用协会顾问、中铁总公司特级顾问、福建省人民政府顾问等;荣获“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成就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勘测生活回忆录

    《难忘那些岁月——勘测生活回忆录》一书主要反映了上个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的勘测生活。写那个年代勘测队工作生活的人并不多,主要是有这样经历的人并不多,而有这样经历并且仍健在的人就更少了。即便是健在,又有精力和能力把这些经历写出来的人,那就少之又少了,使得本书尤为珍贵。


    他在外业勘测中,曾主持、参加过兰新线、成昆线、青藏线格拉段、焦枝线等30多条铁路线重点工程的遥感地质勘测。在勘测中,经受过摄氏零下40度寒冷和40度以上高温的考验。


     “我曾经在大雪纷飞的沼泽地走了一夜,回到驻地已不省人事;在高原夜晚的汽车上一整夜,冻得全身发抖无法入睡;在陡山坡上爬行几十分钟,下面就是激流;在四面透风的废弃茅草房度过严冬;睡过猪圈、牛羊圈和烟雾弥漫的阁楼;在戈壁滩地区,半年没有洗过澡……”座谈会上,卓老讲起那些难忘的艰苦岁月。


    生活在新时代的人们以为地质勘测应当是浪漫的:看遍大漠旷野,茫茫的驼群逶迤而行;或是雪域中遗世独立的清静与空灵;又或是星空满天,帐篷的灯光在广袤的夜色里显得神秘而宁静……


    然而,现实中的场景绝不是这样的,来看一段卓老笔下高原经历的几个小画面:

     

    青藏高原历来被认为是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天国:辽阔的原野、奔跑的野马;静静的湖面,倒映的雪山……犹如人间瑶池,世外桃源。这只是从影像中的景色得出的印象,一旦身临其境,就会觉得是另一种情景——气候恶劣,高寒缺氧,浑身乏力……

     五道梁位于山坳处,空气欠流通,令人呼吸困难,据说在此留宿曾经死过人。当地民谚称:“到了昆仑山,两眼泪汪汪;到了五道梁,难见爹和娘;到了风火山,走进鬼门关;到了唐古拉,伸手把天抓。”说的有些夸张,但还是使人胆战心惊。

     勘测队曾经发生这样一件事:在路过五道梁停车休息时,有一位小伙子从车上跳到地上,当时就晕过去,经随队大夫抢救,才幸免于难。

     上高原后,首先领略到的就是呼吸困难,浑身乏力,稍一活动就气喘,像生了一场大病。晚上睡觉辗转难眠,睡到半夜脑子发胀;有的同志说,头痛欲裂,像安了个紧箍;有的氧气袋不离身,不断吸氧……这就是每个人都要过的高原反应关。

     其次,是食欲不佳。出工时带的午饭是每人两个馒头和一块拳头大的牦牛肉,有时牦牛肉没煮烂,馒头又凉又硬,加之缺氧,毫无食欲,常常以水充饥……久而久之,体重迅速下降,有的减轻十多公斤。高原紫外线强,大家都晒得黑黑的,又黑又瘦,头发长长的,真像个瘦猴子了。

     可可西里一带是无人区,但野生动物还是不少,时常可见到野马、野牛、野驴、藏羚羊、狗熊等。一天,一位测量工人在观测经纬仪时,无意从经纬仪里观察到一只狗熊。当时我们现场有10个人,有两架望远镜,但没枪。

     开始狗熊离我们约2公里多,我们用望远镜追踪,看到它下沟,后来又上沟,走了一程后,只距我们400余米。我们聚在一起,有的从望远镜里跟踪狗熊,有的拿着花杆,严阵以待。它抬头看我们约几秒钟,看到我们众志成城,准备决一死战的架势,可能有些害怕,就往东面山坡上跑了。

   又例如在青藏高原的沱沱河畔发生的“七七”遇险记,卓老记录这样一件往事:

   

    1975年7月7日,在勘测一个桥位时,他们陷在突然化开的冻土层中,进退不能,陷在季节性冻土层,又无法与队部联系,只能靠人的力量把车拉出来。高原本就缺氧,平时呼吸都困难,何况在车厢下低头作业?折腾了几个小时,不但没拉出来,反而越陷越深。雪与雨交替下着,他们束手无策。找到附近的藏民,但车还是拉不出来。最后只能决定走路回队部。


    黑夜高原的行走,四周静得可怕,而且还有一个病人。寒风裹着飞雪,像鞭子一样,下半身又是沼泽与水草……就在绝境之中,队部的领导见十点多了,队员还没回来,就向总队发了电报,报告遇险消息。救援队派出来了,可是他们的车也陷了……遇险者都精神恍惚,不知自己是否还活着,但不敢停下来,因为一旦坐下来,就无法再起来了……最后在军区飞机和兵战的营救下,才九死一生地回到了队部。


   

     在这些艰苦的工作条件下,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与同事们为改变落后的勘测方法、掌握应用先进的遥感地质调查技术所付出的艰苦探索。掩卷之余,让人回味的是他们爱国与报国的初心与雄心。


     行走的历程,总常常上演这样一幕幕生死时速!作者在书中留下了很多这样令人难忘的画面,也留下了勘测生活拾零和逸闻趣事。


    所以,在我看来,卓老既是地质的勘测者,也是时代风云的观测者记录者

    难忘岁月的时代英雄


    在“淡泊的一生”章节中,卓老提出了信念、信仰这个命题,给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送来了一份及时的清醒剂。


    提到幸福,他这样写道一个人的生活是否幸福,是否愉快,绝不是单靠物质条件的好坏决定,也不完全是由环境的优劣所决定,有了信仰、信念,就会活得充实、有意义,活得愉快


    在这本书中,他的亲身经历用无悔、无愧二字可以形容,也是这种活得无悔无愧,验证了他的这个观点。他说“踏破青山,一生无悔”,是有底气和资格的。


    每个年代都有自己的英雄,年初有一部电影《无问西东》,里面讲述了四代伟大而平凡的英雄。卓老的这本书,记录的那些人,那些心灵,就是在那难忘岁月里为中国崛起,默默奉献的时代英雄。


    《无问西东》中有一句铿锵有力的台词: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这句话不正是卓老在那个难忘岁月以及耄耋之年,从科学转身到文学创作的写照吗?



文/ 陈三

图/ 陈骋

编辑/ 彭莉芳

本文转自海峡姐妹公众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47140-1376724.html

上一篇:[转载]校友风采|1952届校友卓宝熙新书首发式举办,王立根老师赞其为三中校训写照
下一篇:巡天遥看一千河
收藏 IP: 223.72.76.*| 热度|

2 孙颉 籍利平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06: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