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杰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uojiesz 诗人、学者

博文

郭杰:夏夜的图景,丰年的欢乐 ——读辛弃疾的《西江月》

已有 2407 次阅读 2023-1-7 09:20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一轮明月高悬夜空,皎洁的月光,洒向辽阔无垠的田野,轻柔夜风的阵阵吹拂中,闻得到稻花的香气,听得到青蛙的欢鸣……这是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在《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一词中,所描绘的夏夜的图景,所抒发的丰年的欢乐。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早年生活在金人占领的地区,北方人民遭受的重重灾难,给他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他曾组织义军,奋起反抗,后来又长驱渡淮,投奔南宋。在南宋,他积极投身于抗击金朝、收复失地的事业之中,虽历尽曲折,而终不动摇。他曾多次上书朝廷,提出北征中原、统一祖国的许多精辟的战略方针,但因与执政者意见不合而未被采纳。他曾担任过知州、安抚使之类地方官职,显示出卓越的政治才干,但毕生执着的抗金大志,却终于未能实现。辛弃疾把满怀激昂之情、愤懑之感,发而为词,其作品多以抗敌报国为主题,形成豪放苍凉、雄奇沉郁的艺术风格,代表着南宋爱国主义词派的高峰。

辛弃疾的词,虽然主要以渴求建功立业的慷慨悲歌见称,但其题材实际上是相当广泛的,他的许多咏叹古代历史、描绘田园风光的作品,也写得新颖生动,很有特色。这首〔西江月〕,就是其田园词的代表作。

词的上片,描写出夏夜的美好景色,及其带给词人的独特感受,而尤其侧重于听觉方面。“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开头两句中,“明月”、“清风”,本是夏天夜晚常见的景色,而词人用“别枝惊鹊”、“半夜鸣蝉”来形容,就显示出细腻的观察力和独到的表现力。“别枝”一语,有人认为“在这里作离开枝头解”(夏承焘《唐宋词欣赏·辛弃疾的农村词》),似乎不免求之过深;其实它的原意是另一枝,这里即指树枝,与下句中“半夜”一语,都是偏正词组,恰好形成工稳的对仗。随着时间的流逝,天上的明月渐渐西移,似乎微微晃动着的月光,惊醒了栖息枝头的乌鹊;而高攀树梢的蝉儿,也在清爽的夜风中,时而发出声声鸣叫。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上片三、四句,在意思上是前后倒装的。“说丰年”的“说”字的主语,就是下句中的“蛙声”;而“听取”的主语,才是词人自己。当词人行走于夏夜乡间的田野里,听到此起彼伏、连成一片的蛙声,这蛙声,似乎在诉说着年成的美好,预示着丰收的来临。由此,词人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蛙声以人的情绪,把自己感于丰年将临的无比欢乐,投射到这幅优美的夏夜图景中去,实现了情与景的交融。

词的下片,写天气由晴转阴、雨点渐落,词人急忙寻店投宿的情况,通过客观景物的变化和主观角度的移动,进一步描绘了夏夜乡野的自然风光。“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开头两句,用倒装的句式和口语化的描述,交代了夜行中的词人所感觉到的天气变化的具体过程。阴云渐渐布满夜空,月亮已被遮挡住了,只剩下稀稀落落的几颗小星星,还在云缝中微微闪烁着。紧接着,最初的几点雨珠,已经轻轻地飘落下来了。前句写从晴到阴,后句写从阴到雨。随着时间的流逝,天气发生了变化,这里写出了一个动态的过程。“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山雨欲来,夜行的人们当然会急于寻找一个遮蔽之所。三、四句写,词人隐约记得,过去自己途经此处,曾投宿在社林旁边的一家小小的乡村客店里。而今,那家茅草搭成的客店还在吗?当他脚步匆匆地顺着小路,转过了溪头,不由得感到一阵惊喜,原来,茅店好像忽然之间就出现在自己的面前。

这首词,以夏夜乡村的独特景色为背景,通过天气变化和词人行踪的穿插叙述,使客观的自然风光与主观的心理感觉融为一体,使作品充满了动态的美感,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细腻的观察,生动的刻画,流畅的语言,清新的格调,形成了这首词的显著特色,使它成为宋代田园诗词中的一篇杰作。


                                                    (原载《古典文学知识》2001年第3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43637-1370902.html

上一篇:[转载]专访郭杰教授:国学是对民族的反思,对未来的使命 (《南方都市报》记者 谢湘南)
下一篇:郭杰:青春溪水里的一朵浪花 ——读李清照的《如梦令》
收藏 IP: 120.231.217.*| 热度|

2 郑永军 孙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2: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