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h 信号通路分子包括 Hedgehog 配体 (SHH、DHH 和 IHH)、Ptch 受体 (Ptch-1 和 Ptch-2,跨膜蛋白)、Smoothened (SMO)、驱动蛋白 Kif7、蛋白激酶 A (PKA)、3 种 Gli 转录因子 Gli1/2/3 (Gli1 仅具转录激活因子作用,Gli2 和 Gli3 同时具有激活因子和抑制因子作用) 以及 Sufu (融合抑制因子,Hh 信号传导的负调节因子)。
在没有 Hh 配体的情况下,Hh 受体如 Ptch-1,定位于初级纤毛,可以阻止 SMO 积累且抑制 SMO 活性。蛋白激酶,如 PKA、GSK3β 和 CK1α,磷酸化 GLI2 和 GLI3,导致蛋白体介导全长 Gli 裂解为截短形式 Gli2R、Gli3R,并作为 Hh 靶基因表达的阻遏物。此外,Sufu 通过与细胞质和细胞核中的 Gli 结合,充当该途径的另一个负调节因子,防止 Hh 靶基因的激活。
在存在 Hh 配体 (如Shh) 的情况下,Hh 配体会与 Ptch-1结合后,Ptch-1 被内化 (Endocytosis),解除对 Smo 的抑制,允许 SMO 的积累和激活,Hh 信号通过由 Kif7、Sufu 和全长 Gli 组成的细胞质蛋白复合物向 Smo 下游传递。Smo 移动到初级纤毛的顶端并向 Sufu 发出信号以释放 Gli 激活剂 (GliA)。然后 GliA 迁移到细胞核并激活靶基因的表达。
非经典的 Hh 信号转导是指对 Hh 信号通路的一个或多个组成部分的信号反应,而不是上述 Hh-Ptch-Smo-Gli 经典通路。根据其调节机制,非典型 Hh 信号转导主要分为三种类型:I 型、II 型和 III 型。
I 型由 Ptch 介导的信号转导:包括 IA 型 (Ptch 通过募集促凋亡因子如 caspase-9, DRAL, TUCAN 介导细胞凋亡) 和 IB 型 (Ptch 通过与细胞周期蛋白 cyclin B1 相互作用介导的细胞周期调节)。
II 型是 Smo 介导的信号转导:(依赖 Smo、不依赖 Gli 的 Hh 信号转导),与 Gi 家族的异源三聚体 G 蛋白偶联,激活几种重要的蛋白激酶,包括 Rho、Rac、Src、PI3K/PLCγ,或者第二信使,Smo-Gi 相互作用调节细胞骨架排列、细胞迁移和轴突导向。
III 型是 Gli 介导的 Hh 信号转导:(即不依赖 Smo、依赖 Gli 的 Hh 信号转导),Gli 转录因子的激活独立于 Gli 的任何上游信号,如 Hh 配体、Ptch 和 Smo。已经观察到多种信号级联,如 K-Ras、TGF-β,RAF-MEK-MAPK、PI3K-AKT 和 TNF-α 参与激活 Gli 活性。
经典 Hh-Ptch-Smo-Gli 信号通路和 3 种非典型信号通路。
正常情况下,成人的 Hh 信号通路在组织中几乎完全沉默,Hh 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可导致癌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关于 Hh 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与癌症有关的几种机制如下分解。
它是指 Hh 信号通路中关键成分的突变或扩增 (如抑制性 PTCH 的功能突变丧失或激活 SMO 的功能突变),诱导组成性异常激活,导致肿瘤发生。如约 85% 的散发性基底细胞癌 (BCC) 中发现了 Ptch1 的失活突变,此外在 BCC、髓母细胞瘤和横纹肌肉瘤中,观察到功能获得性 Smo 突变和 (或) 功能丧失性 Sufu 突变。
1、自分泌信号:Hh 配体由肿瘤细胞分泌,随后与 Ptch 结合,并异常激活同一肿瘤细胞中的Hh信号,已在多种肿瘤中发现了配体依赖性自分泌 Hh 信号通路的过表达,包括胃、食管、胰腺、结直肠、卵巢和子宫内膜等。除了 Hh 配体过度表达外,这些肿瘤中的大多数都显示出 Ptch1 和 Gli 的异位表达。
3、反向旁分泌信号:Hh 配体从基质细胞分泌,随后刺激肿瘤细胞中 Hh 信号通路的激活。
a. 自分泌信号机制;b. 旁分泌信号机制;c. 反向旁分泌信号机制
CSCs 由于对常规化学疗法和放射疗法有潜在的抵抗力,被认为是肿瘤复发的主要原因。CSCs 可响应由相邻基质细胞、肿瘤细胞或 CSCs 本身分泌的 Hh 配体,通过调节多能性基因 (包括 Nanog、Sox2 和 Bmi1) 来维持干性特征。
靶向 Hh 途径的分子结构包括噻吩类、吡啶类、嘧啶类、喹诺酮类、酞嗪类等。
从构效关系看,靶向 Hh 途径的分子类型如图 4 所示。从 Hh 途径看,包括 Smo 上游事件的抑制如 Hh 酰基转移酶 (Hhat) 抑制剂、SHh 抑制剂;Smo 功能的抑制:Smo 受体拮抗剂/抑制剂;以及 Smo 下游事件的抑制如 Gli 介导的转录抑制剂。在这些策略中,直接抑制 Smo 功能一直是最活跃的研究领域,多种 Smo 抑制剂已进入临床试验。
Hedgehog (Hh) 信号通路在细胞生长分化、脊椎动物胚胎发育中起重要作用。小 M 简要介绍了 Hh-Ptch-Smo-Gli 经典通路以及对 Hh 信号通路的一个或多个组成部分的信号反应的非典型通路。对 Hh 信号通路异常激活的癌症有关的几种机制进行了分解。
此外,还介绍了该通路的常见抑制剂:目前大多数已知的 Hh 通路拮抗剂靶向 SMO 及其上下游,但 SMO 易受突变影响并产生化学抗性。开发能够靶向 SMO 下游级联的化合物代表了一种更有前景的策略。
相关产品 选择性 Hh 酰基转移酶 (Hhat) 抑制剂,IC50 为 850 nM;通过独立于平滑化的非规范信号传导降低 Gli-1 激活,并抑制 Akt 和 mTOR 通路活性。 靶向 Hedgehog 通路的 Gli1 和 Gli2 抑制剂,诱导胶质母细胞瘤细胞自噬和凋亡。 具有口服活性的 SMO 抑制剂;结合到人 SMO (181-787 氨基酸位点),IC50 为 4 nM。 植物来源的甾体生物碱,通过拮抗 SMO 来 抑制 hedgehog (Hh) 信号通路。 Hh 通路小分子拮抗剂,可与 SMO 结合,抑制 Hh 通路的异常激活。 Sonic hedgehog (Shh) 蛋白抑制剂。通过结合 Shh 抑制 Shh 信号通路。
MCE 的所有产品仅用作科学研究或药证申报,我们不为任何个人用途提供产品和服务。
参考文献
2. Wilson CW, Chuang PT. Mechanism and evolution of cytosolic Hedgehog signal transduction. Development. 2010;137(13):2079-2094. 3. Yang L, et al. Activation of the hedgehog-signaling pathway in human cancer and the clinical implications. Oncogene. 2010;29(4):469-481. 4. Pietrobono S, Stecca B, et al. Non-canonical Hedgehog Signaling Pathway in Cancer: Activation of GLI Transcription Factors Beyond Smoothened. Front Genet. 2019;10:556. Published 2019 Jun 12. 5. Chen Y, et al. Decoding the phosphorylation code in Hedgehog signal transduction. Cell Res. 2013;23(2):186-200. 6. McMillan R, et al. Molecular pathways: the hedgehog signaling pathway in cancer. Clin Cancer Res. 2012;18(18):4883-4888. 7. Skoda AM, et al. The role of the Hedgehog signaling pathway in cancer: A comprehensive review. Bosn J Basic Med Sci. 2018;18(1):8-20. Published 2018 Feb 20. 8. Ingham PW. Hedgehog signaling. Cold Spring Harb Perspect Biol. 2012;4(6):a011221. Published 2012 Jun 1. 9. Zeng X, Ju D. Hedgehog Signaling Pathway and Autophagy in Cancer. Int J Mol Sci. 2018;19(8):2279. Published 2018 Aug 3. 10. Blotta S, et al. Canonical and noncanonical Hedgehog pathway in the pathogenesis of multiple myeloma. Blood. 2012;120(25):5002-5013. 11. Niyaz M, et al. Hedgehog Signaling: An Achilles' Heel in Cancer. Transl Oncol. 2019;12(10):1334-1344. 12. Bariwal J, et al. Design of Hedgehog pathway inhibitors for cancer treatment. Med Res Rev. 2019;39(3):1137-1204.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7 09: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