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出版社学术期刊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upjournals

博文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建设管理专题推荐

已有 2826 次阅读 2023-2-10 11:28 |个人分类: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发布2023年第2建设管理专题”。

点击http://jst.tsinghuajournals.com/CN/volumn/volumn_4327.shtml即可浏览全文。


01 基于投入产出法的中国房地产业定位

张红,毕志军,于安淼

IMG_1683.PNG

为分析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该文以投入产出法为基础构建产业定位判别矩阵, 利用2007、2012、2017及2018年的投入产出表数据, 对房地产业进行产业定位与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2007至2018年, 房地产业的产业关联度、带动能力、对经济及就业的贡献度虽有所提高但总体水平偏低; 与上下游产业相比, 房地产业与金融业的功能定位有较高的相似性。该文建议, 制定针对房地产业的调控政策时, 应充分考虑房地产业的基础产业性质及产业关联广泛的特点, 防范房地产业与金融业的功能过分重叠, 以促进房地产业长效健康发展。

点击阅读全文:http://jst.tsinghuajournals.com/CN/Y2023/V63/I2/153


02 施工协同工作的不安全行为类型及特征

古博韬,曹思涵,王尧,黄玥诚,方东平

IMG_1684.JPG

建筑业安全形势长期严峻, 人的不安全行为是造成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在施工现场, 各类人员以任务为核心组成工作小组协同作业。每个工作小组至少有两个目标, 其一推进施工进度, 其二保障小组安全。小组成员间沟通、协作等交互作用对其行为有重要影响, 但是目前建筑业不安全行为研究没有充分考虑小组的各类成员, 缺乏对因成员交互而产生不安全行为的探索。该文以经典事故致因模型为理论基础, 使用主题分析方法基于中美两国129份高质量事故调查报告, 构建工作小组事故编码数据集, 通过凝练主题界定施工小组不安全行为并形成行为清单。清单共包含3类一级行为、7类二级行为和32类三级行为。数据集的统计结果表明:72%的事故中存在清单中的“未监督”行为, 缺少发挥监督职能的成员是导致工作小组事故的重要原因。该研究为管控施工不安全行为提供了参考。

点击阅读全文:http://jst.tsinghuajournals.com/CN/Y2023/V63/I2/160


03 依恋关系在施工团队成员安全互动中的作用路径

黄玥诚,李泊宁,郁晓霞,王尧,方东平

IMG_1685.JPG

减少工人的不安全行为对预防施工安全事故至关重要。在施工团队中, 班组长安全领导力有助于改善工人不安全行为, 但工人与班组长在实际互动中常有焦虑、回避等负面心理, 影响安全领导力对不安全行为的改善。该文以依恋关系作为施工团队成员个体间心理互动的影响因素, 探究依恋关系在班组长安全领导力和工人安全行为间的作用机理。设计了“工人-班组长依恋关系测评量表”, 使用AMOS软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并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班组长安全领导力对依恋回避有显著负向影响, 而依恋回避会作为中介变量进一步显著负向影响工人安全行为; 班组长安全领导力对依恋焦虑有微弱的正向影响, 而依恋焦虑对工人安全行为无显著影响。该研究从依恋关系的角度细化了班组长安全领导力的作用机理, 并且揭示了安全领导力的作用具有两面性, 在其发挥过程中需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方式和程度。

点击阅读全文:http://jst.tsinghuajournals.com/CN/Y2023/V63/I2/169


04 基于语义分析的建筑业安全文化管理机制设计

黄玥诚,张桎淮,曹思涵,李建华,方东平

IMG_1686.JPG

安全文化在建筑业安全管理中至关重要, 安全文化测评是发现安全文化薄弱环节和设计提升措施的重要依据。然而, 现有安全文化测评指标表述简略且语言逻辑性不足, 缺少管理机制视角的特征解析。该文基于管理机制设计理论和语义分析方法, 从建筑业安全文化测评相关文献中收集测评指标, 根据测评指标的语义角色分解提取出主体、行为、属性、时间、地点、方式、范围和原因8种管理机制元素, 通过梳理所有测评指标的元素作用关系, 归纳并构建了安全文化的单主体和双主体2种管理机制元模型并分析了其拓展形式。提出了基于管理机制设计视角的建筑业安全文化提升策略, 并结合案例阐释了应用方式。构建的建筑业安全文化管理机制元模型及多种拓展形式, 可为安全文化的提升措施设计提供参考。

点击阅读全文:http://jst.tsinghuajournals.com/CN/Y2023/V63/I2/179



05 基于数据驱动的施工安全隐患特征网络分析与预警策略

刘梅,许林宇,廖彬超,黄玥诚,孙成双

IMG_1687.JPG

建筑业施工安全隐患排查与治理不断向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 但目前对大规模且高维的安全隐患数据的高效解析仍然不够充分。该研究通过对施工现场安全隐患记录数据进行隐患特征提取和降维, 构建隐患特征网络, 并提出基于数据驱动的隐患预警策略。首先, 通过文本挖掘技术对施工安全隐患记录进行标准化, 提取出111个安全隐患特征, 并对隐患特征进行层次聚类, 形成11个隐患特征群; 其次, 通过相关性检验确定隐患特征之间的关联, 进而计算出隐患特征关联强度, 构建了安全隐患特征网络; 进而, 基于网络结构指标和个体指标分析, 结合特征群聚类分析, 辨识了关键安全隐患特征; 最后, 提出一种基于特征数据驱动的安全隐患预警策略, 为更加高效地进行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提升安全生产水平提供了参考。

点击阅读全文:http://jst.tsinghuajournals.com/CN/Y2023/V63/I2/191


06 基于精益管理的装配式建造过程返工风险智能识别

曹新颖,孟凡凡,李小冬

IMG_1688.JPG

返工是阻碍装配式建造提质增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但目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返工风险的识别与管理主要依靠工程师的经验判定, 难以形成系统、高效的知识传递和增值。该文基于精益管理思想, 提出了装配式建造返工风险的转换-流动-价值(transformation-flow-value, TFV)理论模型和装配式建造信息流动模型, 构建了装配式建造过程返工风险智能识别本体模型。为实现完整的装配式建造返工风险识别过程, 该文建立了包含知识管理、信息处理和推理查询3个模块的总体设计框架。通过实例数据映射, 实现非结构化数据的语义化表达并将其储存在本体知识库中; 建立推理检索规则, 实现返工风险智能识别和风险信息的智能输出。以一个叠合板为例阐述了返工风险智能识别过程。研究结果表明, 精益管理和语义网技术的结合对推动装配式返工风险的信息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点击阅读全文:http://jst.tsinghuajournals.com/CN/Y2023/V63/I2/201


07 基于综合效益量化的综合管廊投资决策与成本回收机制

曾国华,汤志立,徐千军

IMG_1689.JPG

城市综合管廊综合效益显著, 是推动城市现代化、科技化、集约化、韧性化的重要举措, 但投资决策约束条件及公平合理的成本回收机制的缺失严重制约了综合管廊的可持续发展。该文分析了综合管廊全生命周期综合成本、综合效益的组成及影响因素, 提出了以“综合效益与综合成本比大于1”为首要约束条件的投资决策模型。构建了2种综合管廊成本回收机制, 即“比例付费机制”(管线单位和政府按综合管廊内外部效益比例付费的成本回收机制)和“缺口补助机制”(管线单位按综合管廊的内部效益付费、政府对缺口资金进行补助的成本回收机制)。系统量化了19个综合管廊项目的综合成本效益关系, 综合效益与综合成本比集中在1.50~3.58之间, 显示了显著的综合效益。采用“比例付费机制”, 考虑长期内部效益时政府分摊比例平均值为52.3%, 考虑短期内部效益时为67.2%, 而采用“缺口补助机制”, 考虑短期内部效益时政府分摊比例平均值为51.3%。考虑入廊时序影响时, 当期入廊率每降低30%, 采用“缺口补助机制”的政府费用分摊比例均值平均增加8.8%(考虑短期内部效益)。提出了因时、因地制宜的“两步走”实施综合管廊费用分摊有关政策建议, 即综合管廊发展初期按照考虑短期内部效益的“缺口补助机制”进行费用分摊, 发展成熟期按照考虑长期内部效益的“比例付费机制”。提出了完善综合管廊投资决策配套机制、完善入廊收费使用制度、强化投资建设“开源节流”(成立区域平台公司、探索市场化试点等)的综合管廊可持续发展建议。

点击阅读全文:http://jst.tsinghuajournals.com/CN/Y2023/V63/I2/210


期刊介绍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由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立足清华,开放办刊,已被国际性文献检索机构EI、CA、MR、INSPEC、ZBL等和国内全国性文献检索机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CSCD、CNKI等收录。

投稿网址:http://jst.tsinghuajournals.com/CN/1000-0054/home.s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34092-1375656.html

上一篇:喜讯丨《肿瘤创新(英文)》被CAS数据库收录!
下一篇:多金属氧簇复合物多样化组装功能化前沿与展望
收藏 IP: 166.111.24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7 04: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