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ct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cct

博文

科学的惯性和同行评议 精选

已有 5841 次阅读 2012-9-30 04:04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惯性(Inertia)在牛顿运动定律中是指物体保持其运动状态的能力,众所周知,一个物体的惯性是取决于其质量(MASS)的。但这个词被广泛的延伸用来描述很多社会现象,其基础是社会的演化过程是缓慢的,而很多社会现象会被顽固地保留下来。从历史书中我们知道,绝大多数的改革先锋下场都很惨,真是社会发展惯性的真实写照。

 

历史上,科学基本上是一个吃饱了且有好奇心的人的娱乐活动,所以从牛顿,孟德尔到达尔文大家都没用科研经费并且获得了巨大地成功。但现在科学变成了职业,我们的群体就是一个小社会,这里有权威,有骨干也有基层小平头。参加科学的人多了,自然参加思考科学问题的人也应该相应增多,所以进步应该快了。但我们这几十年似乎科研队伍增加了很多,数得上的成果出的并不太多。

 

同行评议是我们从西方科学界学习到的分配研究经费和评定科学成绩的重要手段。不过我个人认为,同行评议的本质是和科学精神背道而驰的。如果所有的评议专家都是本着严格的科研道德做事情,那么得到同行认可才能做的事情一般都不是探索性的,而是具有可行性的(再具体点就是能发文章的)。最终效果是形成所谓主流问题和主流方法,打击创新。这就是科学的惯性。这和人格及科学及道德水平没有任何关系,简而言之就是所有的人认识都是非常有限的,自己认为不可行的,当然按照对纳税人负责的态度应该给差评。举个例子来说,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所肯定的准晶体的发现在当初就受到Linus Pauling(诺奖得主,上世纪最伟大的化学家之一)的公开批评。虽然当时Pauling不是批评基金申请,但是如果这个项目写成基金并且被Pauling学派的人去评,一定是格杀勿论了。当然,同行评议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按照自己心目中的客观(这种客观还是非常主观)标准来评价一个标书的,一定有人搞搭帮结派,这也是人性使然。当然具体到我们目前体系中后者所占比例就没有数据支持了。

 

同行评议可以肯定的是比一个或几个领导决定谁得到科研经费更合理,这也是现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受到较高评价的原因所在,但这并不能否定其本身所有的惯性。

 

所以个人认为同行评议的过度广泛应用将严重阻碍科学发展,应该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那么有人问,你认为什么是比同行评议有可能更好的体系呢?且听下回分解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2861-617987.html


下一篇:目前的体制经费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创新
收藏 IP: 175.19.209.*| 热度|

14 曹聪 屈林 刘亮明 唐常杰 张业明 强涛 戴小华 刘瑞亭 刘桂秋 常虎成 罗春元 sz1961sy SCIindex xche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9: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